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0月,米勒的13部作品,结集为10本书,在中国正式出版。她为此致信中国读者:“本人既往作品将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版,荣幸之至。”她希望中国读者把她当成近在咫尺的邻人:“你们亦可与我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飞翔时我们彼此相似,但更可能的是,我们毁于相同的坠落。”  相似文献   

2.
事实、揭示中心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知识层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人们阅读报纸不仅仅需要了解信息,还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获得美的享受。而正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在标题的制作上适应读者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做到俏皮活脱、幽默风趣,以抓住读者,感染读者。也就是说,要使新闻标题具有幽默美。  相似文献   

3.
余人 《现代出版》2012,(3):22-25
中国儿童文学影响、培养和塑造着我们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但目前受社会重视的程度不够,影响力十分有限。我们应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强力传播与推广,可采用政府引导、行业管理、专家谋划、企业营销等策略。我们对中国儿童文学须做媒体融合与立体开发,引进竞争机制与商业手段,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走近读者、走进读者。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不必要用很细腻的笔法,而是用最简要的线条,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称之为简笔。新闻作品强调用简笔.是因为读者读报主要不是欣赏文字之美。而是想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过于细腻的描写和叙述会使读者感到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5.
美感,是许多领域都在探寻的课题。新闻作品要争取更多的读者,就要着力表现出美感,使读者赏心悦目。一谈到新闻作品的美感,就自然要提到真实美、立意美、结构美、主题美等。这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新闻导语的语言艺术来说,意境美、形象美、动态美、情景美、风趣美等就显得突出了。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表达是写作活动的最终归宿。导语中如果以优美的语言作向导,就能把读者引向优美的境界中去。一、导语中的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指作者思想感情的“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境”相契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导语中创造意  相似文献   

6.
丁羿予 《大观周刊》2013,(12):25-25,29
“融合中西”是吴冠中艺术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其油画作品运用西式技法表现和传达浑朴天成的中国意境美可谓独树一帜,作品含蓄又强烈的表现了中国元素的深刻内涵。本文试图从吴冠中画作对形式的变革谈起,并由此引发其作品带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以世界文学走向中国为肇始的。对于那些用一支译笔为国人打开久已闭锁的世界之门的前驱者。,对于林纾、鲁迅、朱生豪、傅雷……我们至今仍怀有深深的敬意。通过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渗透和读者对作品的迎拒选择,常常可以辨析出一个时代的总体心态与品格。作为一种以本土文化来移植和融解外来文化的方式,外国文学作品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译文编辑室是1979年3月成立的,现在有英、法、日、俄、阿拉伯等文种的编辑共12人。1980年开始出书,四年来,出书100多种。我们针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对翻译作品的需要,着重出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读物: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读物。我们一方面翻译出版了英、美、法、德、日等国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秀文学作品,让中国读者深入地、多方面地认识这些国家深刻的社会矛盾,人们相互间的虚伪残忍,思想上的彷徨苦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9.
潘建 《今传媒》2011,(11):148
本文以新闻业务中关于消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事实说明消息作品中内含意境美,并从多个方面阐述获得意境美的方法和途径;同时阐明消息的意境美不能偏离"客观真实",最后指出要在生活中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力争创作更多的消息意境美作品,供读者品赏。  相似文献   

10.
潘建 《报刊之友》2011,(11):148-148
本文以新闻业务中关于消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事实说明消息作品中内含意境美,并从多个方面阐述获得意境美的方法和途径;同时阐明消息的意境美不能偏离"客观真实",最后指出要在生活中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力争创作更多的消息意境美作品,供读者品赏。  相似文献   

11.
三、古典诗词名句进入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词闪烁着美的光辉,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或充当其他新闻要素,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古典诗词名句用于新闻写作,可产生多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木心先生的书在我国陆续出版,木心这位海外华裔作家越来越引起读者的关注。本刊发表几篇关于木心作品的评论文章,以帮助本刊读者了解木心先生的作品及部分有关人士对木心先生、木心作品的评论。当然,这些评论乃一家之言,为了使读者对评论有真切的了解,我们也未完全按我们的观点对评论进行修改。“实事求是地讨论有争议的作品”是我们的办刊宗旨之一。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胡粲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有两位东方诗人以美而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多用英文创作)征服了西方读者,继而通过冰心的汉译征服了中国读者,一位是泰戈尔.另一位就是纪伯伦。多年来,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就如同生活中的清泉.洗净人们在人世间跋涉的尘土和疲劳。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美学的形象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摄影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美,是现实生活美的纪录和反映。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也应具有美学价值,通过艺术手段,以准确、鲜明的形象性来表现新闻事实。然而在现实报道中,新闻摄影作品往往人物表情呆板、画面一般、重复,这种被读者看惯了的程式化。一般化、公式化的画面,尽管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思想性等新闻价值,但因缺少形象性这一美学特征,大多会引起读者的厌恶,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形象性的真实含义什么是新闻摄影的形象性?从新闻摄影的特性理解,是指新闻摄影作品所提供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读者需要的形象信息因素(质和量…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为一种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读者和听众最多,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它无疑也要给人以美感。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新闻美"的构成要素加以剖析,探讨新闻作品的"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即将面世,这在国内外学术界、美术界将是一件空前的盛事。先说“引子”:为何用此标题也许有人会说这总标题不符合事实,什么“填补空白”,不是此书之前已有台湾的《美术大辞典》(下简称“台湾本”)和黑龙江的《简明美术辞典》(下简称“黑龙江本”)相继问世了么?不错,但者提供了较为新颖多样的审美欣赏物。我们主观意愿除通过词目释文给读者以正确、丰富的知识外,还想以这众多艺术形象的复制展观在读者眼前,让他们基本上具体认识并领会到中国美术之“美”之所在。因为,众所周知,审美欣赏一般说来是以美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即通过观赏者的感觉、特别是视觉来进行活动的:它开始于感受作品艺术形式美,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涵义和作者的情思意境,最后领会作品的艺术真实。因此,“上海本”虽不是画册,是以文字(条目)为主,但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以便使读者在限于字数而无法畅所欲言的条文之外,借助于带有中国民族性的多样的图版形象的感染作用来补充、提高自己的审美欣赏效应。“上海本”自然尚有不足之处,但它至少具有“民族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创造性在于发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部作品,在它完成之后与读者正式见面之前,要送到出版社或期刊社与"普通读者"之代表的编辑者进行第一次见面--作品原有的美,要被编辑者所接受、评判、消化.然后,编辑回过头来,再对作品有欠缺的、不完美的、可以继续挖掘的地方予以弥补、修正、充实,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完善、完美.这个过程便意味着正是通过编辑这一环节,作者实现了其作品由主观到客观、由心灵到现实的哲学飞跃.同时也说明: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从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整理.而所谓的加工整理,其实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8.
插图,是一种传统的美化报刊手段,一幅好的插图往往起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一、它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它能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但是,近年来,报刊的插图已走人误区,常用一些与文章毫不相干的图片,如刊登一些人物头像,或登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既不美,也不能使读者从中得到启示。失去了插图的本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文化绚丽多彩,而博物馆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是一套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通识类作品,从审美和历史的角度向广大少年读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丛书在分册的划分上,与其他同类图书多按文物类型分类不同,本书按地域划分,介绍每个馆内独具代表性的文物,通过它们,读者不仅可以一窥各个地域的独特风情,如中原的庄严、楚地的浪漫、江南的灵秀、岭南的活泼、大漠的苍凉等,也能读出当时当地人们有着怎样的习俗,对美有着怎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言对为美,贵在精巧; 事对所先,务在允当。”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言对为美,贵在精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品语言的对称美,要力求鲜明、生动。 “事对所先,务在允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品反映客观事物的对称美,务必要准确、适当。 “言对”也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