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规模和构成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人口学因素。利用美国消费支出调查数据,考察近30年来美国家庭规模和构成与纸质阅读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测算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程度,估计不同规模和构成的家庭阅读消费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2.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呈现出交互影响的嬗变轨迹,使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成为信息认知的重要方式.文章从跨媒体传播角度,以阅读文化变迁为基点,探讨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内在肌理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时文化消费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呈现出交互影响的嬗变轨迹,使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成为信息认知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跨媒体传播角度,以阅读文化变迁为基点,探讨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的内在肌理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嘉毓  陈冬梅 《图书馆论坛》2006,26(5):107-108,80
文章通过对电子超文本与普通纸质文本差异的分析,探讨了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各自的功能定位,由此对网络时代用户进行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行为作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13次调查数据,从各媒介阅读率、阅读量和阅读时长等方面综合分析后发现,17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总的趋势是,除纸质图书阅读保持平稳增长外,纸质报刊的阅读呈下降趋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移动阅读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飞速发展,微信阅读成为表现最突出的新兴阅读方式.尽管数字化阅读的迅猛发展在不断挤压纸质阅读的空间,但从长远来看,纸质阅读将和数字化阅读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比较有声阅读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在阅读效果及认知负荷上的差异,为不同场景下阅读方式的选择及阅读资源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过程]运用对照组实验方法,选取两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借鉴PISA阅读理解测评框架编制问卷测试阅读效果,利用NASA-TLX量表对认知负荷进行测量。而后通过描述统计与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 /结论 ]有声阅读在简单记忆阅读效果上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没有显著差别,但在深层次阅读效果层面不如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有声阅读的体力负荷与受挫负荷显著高于纸质阅读,有声阅读的努力负荷显著高于数字阅读。据此提出不同阅读方式的适用场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纸质触摸阅读和人机交互式阅读模式,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听觉和触摸阅读方式在各方面都远远优胜于纸质触摸阅读,未来的发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纸质触摸阅读方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数字化阅读浪潮中,分析纸质阅读的优势特点及提高传统纸质阅读量的各种有效策略,进一步扎实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培育全社会阅读氛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模式。通过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分析,厘清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特征,为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聚类为阅读偏好、阅读理解、阅读体验3个方面,因而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国外文献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眼动追踪法以及脑电法等方法来研究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特点和差异;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各有利弊,认为在数字时代,两者应互为补充,并提出对我国相关研究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袁曦临  王骏  陈霞 《图书馆建设》2012,(3):74-76,81
随着网络环境和移动阅读设备的发展,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通过对照组实验的方法从信息获取、信息理解和信息整合3个方面对移动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认知效果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纸质阅读适合深度、系统、宏观的学习,而移动阅读更适用于微观的信息查询和瞬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1.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促进文字信息激增和阅读载体形态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从阅读理解和记忆保持层面研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同一阅读材料,相比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更倾向于跳读和略读;在理解认知方面,两组对于简单信息的处理加工表现无差别,但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在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表现逊于纸质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较弱。研究揭示,在数字环境中读者有必要训练自己对两种阅读方式的适应度,以获得阅读理解效果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当今市场经济横行,过度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镜头一: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综合阅读率下降;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新兴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三年国民阅读现状调查结果,总结出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分析制约国民阅读的原因,针对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字阅读服务、加强纸质文献推广、组织读者活动及服务社会等阅读推广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通过实验法研究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环境中汉字识别能力、语素能力、语音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数字阅读干预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将参与实验的学生分为发展性阅读障碍组、同生理年龄组和纸质阅读同阅读水平组三组被试群体,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三组被试在阅读相关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结论] 在汉字识别能力、语素能力和语音能力方面,三组被试在数字阅读时的表现均逊于纸质阅读,其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受数字媒介的影响最大。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仅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数字阅读时阅读理解测试的表现差于纸质阅读,其余两组均在数字阅读时测试成绩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模拟现实中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阅读情况和阅读环境来观察和测试用户在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过程中阅读效果的差异,以期为图书馆阅读服务、阅读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中等篇幅的科普知识文章为例,采用对照组实验方法从阅读理解和沉浸体验角度比较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之间的差异。[结果/结论]用户在阅读中篇科普文章时纸质阅读的理解效果要比数字阅读好,但在阅读沉浸体验方面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用户的阅读沉浸体验与学历和性格有关,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和资源建设应在读者个性化分析和服务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互联网时代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笔者针对上海理工大学在校生电子书阅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互联网的普及把大学生带入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存的时代,调查发现,大学生电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已占据一定的优势,大学生阅读也出现了碎片化现象,大学生的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浅阅读"倾向,电子阅读越多的同学纸质阅读也越多,同学们使用电脑和ipad等电子阅读产品较多。在互联网时代,要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专业和学术类文献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大学生思考和记录下好文字的好习惯,要合理引导大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极大转变,纸质阅读习惯逐渐被电子阅读、数字化阅读所改变。本文从研究电子信息时代的阅读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旨在为当代青少年的阅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江玉 《编辑学刊》2022,(1):108-114
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各有利弊,不存在谁能完全取代谁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两者将共存互进、相互补充。纸质阅读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无可替代的文化体验;它是系统化、沉浸式、更能激活大脑的深阅读;它提供的图书品种多、内容质量高。纸质阅读的前景和出路在于:追求绿色环保;充分发掘纸质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坚持"内容为王",严格甄选值得深度阅读的经典和专业内容题材;大胆开拓创意图书形式。固有优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将赋予纸质阅读持久的魅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徐丽芳 《传媒》2021,(1):77-78
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行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群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和现象.阅读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其所倚赖的生理基础和其所伴生的消费活动都是物质维度的;阅读是社会成员自组织的利器,但也是开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阅读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阅读,深入、系统地揭示了阅读作为一种复杂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丰富维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主体的阅读方式面临网络阅读的冲击而不断弱化。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协调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使二者相得益彰?文章通过对青少年网络阅读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对策,对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