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雅斯贝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交往双方的对话和敞亮”。幼儿教育作为儿童人生的奠基,其应有的价值诉求在我看来便是:以生命呼唤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被分析的概念,而是基于心理学“体验”和解释学“理解”意义上的生命内涵。以生命呼唤生命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体验、培育生命能量、提升生命意义的具有“时空交汇”特征的“生命全域”活动,是师幼双方的精神相遇,是双方的生命得以丰满和充盈的过程。唤醒生命意识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心智,即以审美形式为中介,引导儿童关注和体察各种事物(人、自然、社会以及内心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拓展儿童经验领域,对心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术学习作为一种拓展视觉经验的有效途径,亦即从视觉感知开始到视觉形象的创造,可丰富儿童的各种经验,尤其是视觉经验,从而使其心智得以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金生鈜 《江苏教育》2012,(10):21-22
语言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是每一个人获得精神滋养的源泉之一。语文课上的故事当然包含着人文的情怀,包含着人类生命体验的种种形式以及对它们的表达。正是因为语文的精神维度,语文的教学把儿童带进了人类丰富的经验之中,获得精神升华及其表现的方式。一个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试图让儿童的心智得以锻  相似文献   

4.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1840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Kindergarten),意为“儿童的花园”。在这里有以幼儿为本,崇尚自由、自我、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无尚崇拜反而使人日益异化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儿童不再是有个性的鲜活生命,幼儿园空间“人”性缺失,不复当初“儿童的花园”的本来面目。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曾说:“教育应该帮助人实现希望,创造新的安全空间。”  相似文献   

6.
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儿童不仅能发现人是有心智的,是由各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而且能发现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他的行为.教育者应该把儿童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儿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思考、会反思的人.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具有艺术性特质;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的文化,还具有游戏性;而作为“完整自然的生物”,儿童使自己拥有的文化获得了生态性.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是具有深度联系的,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整体.如果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这一描述,不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主观臆测,就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肖川 《江苏教育》2007,(7):15-16
由于我们谈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它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如果说,“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为德国思想家胡塞尔所常用。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人在世界中展开人的思想与言行.展开人的生命与人生历程,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禅宗“单刀直入,直彻心源”的主张,是要人摒弃知解的向外发展的路子,明心见性,回到甚至尚未出生前就已居住的那个“原始住处”。禅师常常向人提出“本来面目”的问题。《坛经》载惠明向六祖求法,“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至元本《行由品》)《密云禅师语录》卷三:“敢问诸人如何是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亦作“父母未生时面目”,明代禅师德宝常用的“话头”是: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课程变得对每个孩子都有意义,努力创造一种守候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本真的课堂文化,真正把儿童当作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珍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最尊贵”鲜艳夺目的生命,每个小小的生命的存在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把思想品德教学从“皮肤表面”浸入到“血液”中,根植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中;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系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当代中国的杰出有,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自成体系。邓小平教育思想具有若干重要特征:战略性与全局性;继承性与系统性,时代性与独创性,方向性与管理性;服务性与求实性。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15.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用心感悟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他认为自然是实实在在的本真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子女;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梭罗的自然观不但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且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自然观思想主要是欧洲浪漫主义、美国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程颐的人性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理的关系、心性情、已发未发等等,其中,“性”与“才”的关系问题是其人性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的研究认为在程颐的人性学说中,“生之谓性”就是“才”,而断定其人性论是性二元论。其实在程颐的人性理论中,“生之谓性”只不过是“性”的一个侧面,其与“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程颐的哲学只能称为是性一元论或性气二元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欧美文学一直围绕着自然在做文章,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遵循自然,中世纪的违反自然,文艺复兴时期的超越自然,启蒙时期的回归自然,浪漫主义的歌颂自然,现实主义的反映自然,现代主义的神话自然,等等。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浅谈老子“自然”概念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包括:"自然"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内在本性;"自然"是真实、质朴的品质;"自然"是指一种理想的状态或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提出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以自然为中心,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其实,不能简单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也不能由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简单地推论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就否定了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本性.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反而不能解决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屠格涅夫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尚表现于他的作品中,他以哲人的智慧透彻理解大自然和感悟人生,认为大自然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殿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创作观。在其代表作《猎人笔记》中,他从自然出发,将由自然所激发的感触,通过纯粹的自然(生理、物理的自然)作为桥梁和粘合剂,把精神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也就是对人物的歌唱和钦服;他认为对自然的一丝不苟、无条件的服从和遵循是人性得以澄清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