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技术的角度上看,纪录片现今有两种形式: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纪录片发展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是纪录片最好的载体,一方面为纪录片提供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电视的大众文化特性,也迫使具有精英文化特质的纪录片在大众文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挤压下逐渐走向边缘,我国的.精英"纪录片坚守着精英意识的大旗仍在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2.
分析精英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现状,揭示一度位于中国文化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文化在借助现代高速传媒席卷文化市场的大众文化冲击下面临的困境,探讨精英文化如何突破大众文化的包围,在多元文化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出路及提升的途径,提出面对当下的文化困境,精英文化必须调整好姿态,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做出自己在当代的生存抉择,在文化趋于多元化时代,保持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三种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身份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构成当代中国文化场域的主体,西方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美学和媒介文化研究为大众文化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资源,精英文化由于自身的优秀品格和特质而获得合法性,主流文化合法性的获得有赖于这三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但是这三种文化也面临着身份危机,它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既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化类型。二者往往是交融、互动甚至不断置换的,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文化,都要能够对人们发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真正起到加快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史,就是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历史,也就是这三种类型文化交替占据审美文化中心地位的发展史.笔者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及现状的把握入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未来格局做出了总体把握和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文化生态的认知,文化是生态整体,体现在个人之间、社群之间的关系,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社区网格化、创设多元化供给模式、确定农民文化主体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农村文化人才机制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体的市场化导向,使精英文化传播淹没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潮流中。电视媒体作为中国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其精英声音的缺失比较突出,凤凰卫视在精英文化的成功传播和特点,对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后期,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主流和文化格局的主导者之一,而精英文化则相对式微,不断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和裹挟,呈现出某种衰退的趋势。要构建二者互动、共存的良性文化生态,知识精英们应首先在立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改变自己所恪守的观念,对大众文化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与此同时,着眼于社会的文化认知,继续保持独立的文化批评态度及对文化理想的现实坚守。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 ,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 ,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 ,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浙东文化中博纳兼容、励志图强、开拓务实、主体自觉、知行合一的独特品性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建设,要善于传承、活化并创新这些资源,构筑人文教育平台,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主义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合法前提,对大学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凸现出大学文化的人文本质。以人文主义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大学文化建设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人文主义的视角,对大学文化进行审视,目的在于推动当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大学人文精神日趋衰微的今天,历史教育应该重新确立其价值理性或者说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目前的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世界文化史》课程,为建构大学人文精神,培养强烈人文气质,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有利于人格塑造的课程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开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课程知识体系的多学科交融而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陈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通过提升教师的素质、明确课程的主线、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为提高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山文化论     
中山之名,始于战国,或为国或为郡或为府,一直沿用千余年。中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完全河北地域内的一种文化。起于战国中山国、传承千年的中山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科技与艺术之美的中山之器、工艺与书法之妙的中山铭文,还有丰富的中山酒文化、科技、诗词歌赋、多元宗教、民间艺术等。中山文化造就了中山人文精神的传统精华:重信尚义,忠诚勇敢;开放包容,淳朴仁厚;慷慨悲歌,英雄大气。中山文化杂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对河北的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盛行的文化小说存在三大问题:缺乏文化整体观念,缺乏文化批判精神,丧失小说性。《首席金座活佛》的文化描写以全面准确细致取胜,充分展现了藏文化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揭示了宗教作为一种权力体系、一种社会组织机构的世俗性、政治性层面,显示出厚重的文化修养和宽广的叙述空间。但是,小说却忽视了藏传佛教作为民族信仰的巨大精神文化层面,也丢弃了可贵的文化批判视角,落入权力文化写作的流行窠臼,艺术技巧也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中文化批判所表征的价值危机促使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普遍积极地寻求新的文化权威和塑造新的价值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和"民主"作为代表新社会的理想和拯救中国前途的武器合逻辑地成为新的价值权威。然而,"科学"和"民主"这"舟车之两轮"实际上却存在着偏向科学的价值倾斜,即科学的观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且在程度上也超过对民主观念的体认。这样的趋势在"科玄论战"中得到了加强。由于唯物史观派的加盟而使"科学派"战胜"玄学派",最终导致"科学"确立了无上尊荣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文脉传承关系角度,提出对比干文化与妈祖文化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分析比干文化与妈祖文化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源流关系,并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出发,阐述比干文化与妈祖文化的传播继承关系,提出比干文化与妈祖文化联动研究对文化、经济、旅游、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