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家长择校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择校改革中,家长有择校的意愿,并能够通过获得择校相关信息为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家长择校改善了学生学业成绩。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改革中注重家长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择校改革中,家长有择校的意愿,并能够通过获得择校相关信息为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家长择校改善了学生学业成绩.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改革中注重家长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子并不一定有利。为了给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口的范围内,便于让孩子“就近入学”。为了通过个别校的面试,也有一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补习识字、表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升初中,尽招生时间尚未公布,一些家长经准备好了孩子小学阶段的学盲目择校,少家长使出浑身解数,电话咨询、“跑学校”、电子邮件、网络留言等。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抢生源,纷纷举行…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择校政策和择校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国家价值导向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更是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过程。通过建构与分析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政府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择校行为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化解各主体利益不均衡性是消除择校行为危害性的根本途径,建立兼顾公平与特色的双重系统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反对和支持两种观点.原因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家长向往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解决学生与学校的供求矛盾,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择校;其次建立学校评估制度,探寻为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择校方式;第三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6.
一、择校的历史及现状 择校,即选择学校,在国外指学生可以到政府指定学校之外的学校就读。在我国,它具体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私立学校的创建,最早也是指学生对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选择。而当前我们所讨论的择校多是家长或学生在教育质量不同的学校之间的选择,尤其是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的教育经费总的来讲未见增长,但是学生数却在增加。为此,英美国家推行教育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推行家长择校制度,旨在通过家长择校影响学校的招生数,进而影响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促进学校提高办学效益英国早在《1944年教育法》中就有关于择校的规定,“学生应根据家长的意愿来接受教育。”《1980年教育法》对家长择校的规定有了扩展:家长有权得到关于被选择学校的资料;除非学校已经人满为患或有其他理由,否则家长的选择一般应得到满足;家长对地方教育当局的决定有权上诉;家长有权进入学校董事会。《…  相似文献   

8.
瑞典1992年正式推行择校改革,家长和学生可以在本地区和地区以外的所有公立学校和独立学校中自由选择学校就读。实践表明,家长选择学校时更关心学校质量而非种族等其他与质量无关的因素,但择校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学生种族构成的变化。瑞典择校激发了学校间的竞争,提高了整体的教育质量,鼓励了学校创新,但是也造成了学生和学校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指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  相似文献   

10.
丹麦学校选择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放权、学校自治和家长择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倘若没有国家法律的授权和政府的放权,就不可能有家长的自由择校行为;而没有家长的选择行为,也不会产生教育市场,学校也无所谓自主办学。反之,家长对学校选择的需要,也促使政府的放权和学校的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1.
孙敏 《中国教师》2005,(12):50-51
一、美国择校制度简介在美国,中小学择校制度是指任何用于打破中小学生居住地与就读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关联、旨在降低传统公立学校地理位置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具体来说,1980年至今美国的择校方式主要有:1.开放入学从家长所选择的学校区域范围来看,学生可以在学区内或州内跨学区择校。明尼苏达州于1980年初率先通过立法,规定只要对方学区和学校有容纳的空间而且有相关的反歧视法律,就应允许家长跨学区择校。目前,越来越多的州制定了开放入学的政策和法规。2.建立特色学校为了给择校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学校,近年来各种具有特色的学校应…  相似文献   

12.
"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差距,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去托人、送礼、花钱为孩子择校。"一位家长如是说。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师资配备上,而且后者应该是家长择校的首要标准。近年来,我省各地相继实施  相似文献   

13.
家长择校问题涉及到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限制。美国政府管制家长择校的法理基础是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券计划、教育税抵免计划、帮助残疾学生,加强对弱势家庭学生的扶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系统、防范学校设立不公平的入学筛选标准,强化对一般家长择校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娄延果 《河北教育》2023,(10):24-25
<正>从一直存在的择校现象就可看出,家长和社会对优质学校的热衷与追求。家长择校,择的是这所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那么,没有被择的学校就一定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不能成为优质学校吗?我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是优质的。  相似文献   

15.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区,家长拥有了更大范围的择校权。当然,择校也有一些限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美国家长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有三类:一是公立学校,二是私立学校,三是家庭学校。其中,家庭学校(即在家中上学)是一大新生事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每年一到开学,总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说起来,“择校”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还被社会舆论所认可,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但如果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热衷于择校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有能力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家长,一  相似文献   

18.
王玥  冷泽兵 《考试周刊》2010,(1):213-214
“择校问题”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愈演愈烈。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对独生子女期待值过高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策略: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政府行政力度和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比较确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是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国家政府对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解决当前择校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规范,高度警惕各种变相重点校,严禁人为地制造和拉大学校差距;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