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乒、羽、网)训练学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项群训练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并细化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训练过程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总结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训练过程的共性特征,阐释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运动训练过程的个性差异及年度训练过程组织实施的特点,提炼了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训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阶段、演进主线、对项目所采用的监控手段等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项群化特征及竞赛规则发展的个性化特点的研究提出持拍隔网对抗项类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具有项群共通性与项目特殊性并存的特点,并对由此引发的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竞赛规则间的预见性及竞赛规则的前瞻导向性等继发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康喜来  刘洁 《辽宁体育科技》2013,35(1):21-23,29
运用文献综述、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隔网持拍类运动的项目特征和能量代谢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营养补充建议,旨在为隔网持拍项目运动员训练、竞赛及恢复过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理论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组织结构、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多拍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运动员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赛双方运动员制胜因素的分析方法。为揭示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个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在竞赛形式、竞赛组织方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同源性,其项目的发展在保持其个性化特征基础之上日益凸显出项群共通性特点.竞赛规则作为促进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演进受运动项目的特征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也不断地促进竞赛规则发展与演进.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本文相关的国内外资料,了解持拍隔网对抗群的分群依据,总结了该类群在项目起源初期到后续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种系核心要素。在新的视角下对持拍隔网对抗类群技能习得规律进行了阐述,同时借鉴牛顿机械还原理论,探索出适合该类群的技能习得规律,总结了该类群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组织教材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适合该类群的教学方法。建议在乒、羽、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动项目的游戏本性,使学生在简单的攻防游戏过程中去习得技术动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组织教材时技术动作最好以整体的、优化组合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1)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中,乒乓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双冗余,网球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多冗余;(2)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使用概率的高低之分、赛中换用器械因素的主次之别表明,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器械感的精细程度越高;(3)为了实现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需要综合考虑球拍及其备件的材质、参数和性能,并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个人习惯来选择球拍配置(优秀运动员要求更高,基本上是"私人定制"),权衡影响自身确定器械冗余度的因素决定所需准备的器械数目,赛前对所备的球拍进行适应性训练以缩小主拍和备用拍之间"器械感"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对项群训练理论视域下珍珠球的运动训练进行研究分析,旨在针对每个不同位置及阶段的运动员提出科学的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水区运动员,参照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篮球运动员选材方法进行选材;(2)封锁区运动员,参照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排球运动员选材方法进行选材;(3)得分区运动员,参照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网球运动员选材方法进行选材;(4)根据项群训练理论,珍珠球水区运动员技术训练主要强调技术动作的动力性,提高对抗能力及在激烈对抗条件下技术的准确性,战术训练以全场区域紧逼以及人盯人防守战术为主;(5)封锁区、得分区运动员的训练主要强调步法和手法的创新,保证快速特点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熊焰  孔祥宁  周毅 《浙江体育科学》2004,26(2):36-38,44
通过对亚运会、奥运会以及其它A级赛事中同场隔网对抗项群比赛的技术及战术数据统计处理,指出运动员参赛"高原现象"、竞技表现的"极化"、非可控因素消极制约和认知水平与情绪自控是同场隔网对抗项群局盘赛点期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揭示第11届全运会各代表队在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中获得奖牌和金牌的排名情况,并结合区域分布进行分析表明:1)羽毛球项目,东南部、沿海城市具有突出优势,江苏占据绝对优势;2)乒乓球项目,南北部实力相当,东部占据强势,北京占据绝对优势;3)网球项目,南北方实力相当,东、中、西部均有奖牌分布,以东部为主,且形成了以天津、江苏、上海为主要奖牌"高产地带"的三足鼎立局势。  相似文献   

11.
对20名省队网球专业运动员和30名体育院校网球专业大学生观看网球视频时的眼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1)专家运动员与新手运动员在观看网球视频时注视点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注视点个数都存在显著性差异。(2)专家运动员比新手运动员的视觉信息加工效率更高,视觉搜索策略更合理,主要原因是专家运动员与新手运动员在观看网球视频时知识组织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和认知加工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网球消费者以及场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球消费主要集中在青年人、中年人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的人群;我市网球消费属于大众消费,各年龄段消费水平不同,大多数人每周到场馆消费2至3次;从消费的频率、规模等方面看,太原市网球运动消费水平相对稳定且已具规模并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消费结构以实物形式的消费资料为主,服务形式的消费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教育同样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本文根据乒乓球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的氛围、教师的素养以及学生掌握乒乓球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去研究美的特点,从学习态度、体育道德、技术风格到各个技术训练环节都要体现美的教育,运用美的艺术。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关,鉴赏美,创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优化品质,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年龄分布特征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出运动成绩的年龄偏小,成长期短,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小且竞技保持阶段时间短,运动员退役年龄较早,并针对这种运动员"早衰"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转为职业球员的年龄、最佳竞技能力形成阶段年龄、最佳竞技能力稳定和保持阶段年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影响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期供我国网球运动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网球、短式网球和软式网球的场地、器材、比赛规则和方法及发展现状做出详细的分析。短式网球和软式网球是从网球运动中衍生出来的运动项目,这三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颇多的相似之处,但富有不同的内涵。网球的发展相当完善,网球人口众多。短式网球比较特殊,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软式网球发展不乐观。  相似文献   

17.
网球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而又极富乐趣的体育运动。但是网球是一项高技术的运动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运动量大,对网球爱好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通过调查发现,大众网球运动中运动者肘关节的损伤比率较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差法,实地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众网球运动中肘关节损伤原因和损伤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网球爱好者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效能感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我效能理论在网球运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网球比赛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具有相近网球技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甚至相差悬殊;突出强调了自我效能感在调节网球比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从自我效能感在网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影响网球运动员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其提高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网球公开赛发展前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4大网球公开赛和中国网球公开赛所举办的3届赛事的研究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了中国网球公开赛今后发展的脉络,使之尽快成为国际网坛的一流赛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ix types of tennis balls were measured using a force platform and high-speed digital video images of ball impacts on rigidly clamped tennis racke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reduced with velocity for impacts on a rigid surface or with a rigidly clamped tennis racket. Pressurized balls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which decreased by 20% when punctured. Pressureless balls had a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pproaching that of a punctured ball at high speeds.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the ball or the ball-racket system increased with velocity and pressurized balls had the highest stiffness, which decreased by 35% when punctu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less balls were shown to be similar to those of punctured balls at high velocity and it was found that lowering the string tension produced a smaller range of stiffness or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players might consider high ball stiffness to imply a high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Plots of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versus stiffness confirmed the relationship and it was found that, generally, pressurized balls had a higher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nd stiffness than pressureless balls. The players might perceive these parameter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ound, vibration and perception of ball speed off the rac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