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八○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道改正病句小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按高考阅卷标准答案一种修改法,把“不学习”删去,或将“否则不学习”都删去,改为“不然”、“不这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按另一种修改法,把“否则”删去,或者将“否则”改为“如果”、“假如”、“倘使”等,我认为这样不甚妥贴。因为“学习”是泛指,“刻苦学习”是特定所指,这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不尽相同的词和词组放在一  相似文献   

2.
“假设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假设关系的句子构成的句群。这种句群有时要用“这样(就)”、“那样(就)”、“那么”、“那末”、“假如”、“假使”、“不然”、“否则”、“如果这样”、“如果不这样”、“这样的话”、“不然的话”等关联词语,来表示句群第一层次的假设关系。如:  相似文献   

3.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孩子们,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荒谬,其实是真的。我的爷爷每次给我讲时,总是说:“孩子们,这一定是真的,否则就没人讲了。”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田志伟 《教书育人》2000,(15):18-19
多年来德育工作的模式、指导思想、目的大都是为了让学生听话和学会自律,培养和造就唯知严格约束自己的自律型人才。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往往都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诫他们“必须怎么样”,“只能怎么样”和“否则怎么样”而很少教导他们“可以怎么样”甚至完全不这样教。这恐怕也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造成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主要原因。之所以会这样,根子就在于教育者的指导思想有失偏颇,他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害怕学生会出事而成为坏人,却从来就不害怕他们不会干事而成不了能人。从审美的角度反观过去的德育内容,除保留其传统精…  相似文献   

6.
我会学 句型展示:只要上课有听不懂的内容,我下课后就一定找老师问个明白。句型特点:这个句子包含有两层内容,一层是“上课有听不懂的内容”,第二层是“我下课后一定找老师问个明白”。两层内容用“只要”和“就”这两个词语联系了起来。前面的内容表示的是条件,后面的内容表示的是在前面的条件之下所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句子关系叫条件关系。表示这种关系的词语还有“只有……,才能……。”“无论……,都……。”“不管……,都……。”等等。我们在谈论或分析问题时经常用到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弊病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去年的作文,应特别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一词,否则就可能偏题或走题。高考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题意的。他们未能抓住感情与认识的“关系”,或单方面地讲认识,或单方面地谈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为“父母的爱造成自己无能”,这样的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否则”前后的结构关系。认为“否则”前后不是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根据“否则”对上文所作的假设否定的不同内容和“否则”后面内容的不同性质及其与上文内容的不同联系,说明“否则”前后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看了相关教材,故于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是什么关系?”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细节,并认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而就不假思索地告诉学生:“拜上帝教是一种宗教,而拜上帝会是其具体的组织机构。”当时这样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课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确定,因为我本身并没有研究过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预设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什么是“生成”“生成”这个词儿眼下使用的频率很高,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  相似文献   

11.
你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别人请客,让父母把孩子也一同带去。有的父母生怕“吃亏”,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多吃点儿,不吃可白不吃,反正不是咱们掏钱。”这对于大人来说有时像句玩笑话,但对孩子这么说就很不合适,这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吃自己不花钱的东西就得多吃,否则就亏了。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就会在不经意中产生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看一堂课是否成功,就是看你是否把学生讲懂了。也有的说,一堂课结束,要看学生记不记得讲课内容,记得了就叫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还有的说,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在于一个“用”字。“懂、记、用”,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论,是有区别的;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又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13.
请看一份试卷部分内容的批改。“爱不择手”的“释”字,教参原解“放”,学生答“放开”,一分不给; “自作自受”的“受”字,教参原解“承受”,学生答“负担”,一分不给; 一篇文章层次的分析,答案是几段,学生也应该是几段,否则,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扣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有些教师总是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他们不许学生答案与它不一,否则,便认为考分没有客现标准,学生会“投机”。有的教师却坚决反对这样做。所以,改到试卷时,对此持不同看法的教师,往往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弄得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4.
新聚焦《淘气包马小跳》中有个名叫夏林果的漂亮女孩,“她的背永远挺得笔直;她的眼睛永远平视前方,不看两边;她的下巴永远抬得老高;她的脚尖永远向外成八字,走起路来,膝盖永远不弯……只有从五岁就开始练芭蕾舞的人,才能这样与众不同”。男生们都很喜欢这样的女孩,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可同学们每每谈到这个话题时总是“羞答答”的,好像这样想、这样说就触犯了什么“天条”似的,那就更不要说把它写进作文里去了。在不少同学的眼里,只有那些完全符合“小学生行为守则”的事才能写进作文,否则,就是“内容不健康”。其实,…  相似文献   

15.
“讨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讨论”这一教法,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课堂教学惯用的一种方法。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笔者谈几点看法。一、讨论的内容要具有可议性教师在为学生安排讨论内容时,要作好三点思考:一是内容不宜过大,否则学生一时找不到切入点,不知从何处下手,结果很可能是泛泛而谈,接近不了实质性的内容。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内容,当学生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后,要求学生观…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否则……”这一复句前后之间的语意关系,向来众说纷云。有的说是假设关系,如《散文教学通讯》87年第3期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用画线法分析复句层次,并指出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作者的参考答案是:  相似文献   

18.
冯莹  白淑敏 《农村教育》2005,(7):125-125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先是心中有得,有话要说,产生了表达的强烈欲望,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最后才动笔进行写作。因此,写作是个体自由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本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为什么学生一提写作就愁容满面,咬着笔头就是写不下去呢?究其原因,与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重形式轻内容有关系,我们重视让学生怎么开头、  相似文献   

19.
最近,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最……之一”这样的句式,可是,对这个句式,不少人又是怀疑其谬的。今年三月五日《光明日报》就登了一则《“最好……之一”么?》的短论,认为既然是“最好”,就不能再加“之一”,否则,“好”也就不“最”了。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校制定了“教师工作忌语”,如:不能对学生说“你真笨”之类的话。这的确很有必要。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是否也应该有忌语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否则,将对学校的工作带来危害。下边举几个实例以释之。实例一“有的同志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了。有些人动不动就以生命来威胁,这样的人命贱!……对学校安排的科目教不了,那只能证明你无能,难道这也是你值得骄傲的资本吗?对学校下达的任务,你必须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如果你有关系调进好的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