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著名的写景抒情作品,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对北平秋景的勾勒和其与南国景色的对比,抒发出自我孤独感伤的情怀,更在其中蕴含对不同生存形式的思索,象征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命形态。本文将从《故都的秋》所包含生命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探究郁达夫在文中借助北平秋色所要展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情感。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著名的写景抒情作品,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对北平秋景的勾勒和其与南国景色的对比,抒发出自我孤独感伤的情怀,更在其中蕴含对不同生存形式的思索,象征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命形态。本文将从《故都的秋》所包含生命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探究郁达夫在文中借助北平秋色所要展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情感。  相似文献   

5.
江淹《别赋》饱含人世离别的感伤情调,道尽离别给人带来的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引起人们广泛而深沉的感情共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背景之下,江淹《别赋》的感伤情调却呈现出淡化的状态,与此同时,离别的伤感却愈来愈成为现代人回归自我、洗涤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了。  相似文献   

6.
<正>《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隐居杭州的郁达夫,为避暑由青岛而来北平。此间,接到《人间世》编辑的约稿,遂于17日"晨起,为王佘杞写了篇两千字文,题名‘故都的秋’。"按照作者日记中的这则说法,显然《故都的秋》是应景式的急就章。自然就不会有题外之意。然而,我们推敲文本,研读特殊语句,便会发现,除了文本本身具备的主旨外,再从文本所使用的语码转换着手,会体悟出隐含在"清、静、悲凉"情调背后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诉求。也就是说,《故都的秋》语码转换的背后,曲折地宣示着郁达夫有关农民文艺和大众文艺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庐隐在《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求索意趣。她常常借助于对爱情、对人生意义、对人的价值等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痛苦展示,鲜明昭示对感伤情调的偏爱和文本上的自觉追求。那感伤的情调,有着哀切的美感,而日记、书信体的形式选择、以及对古典诗词景物、意境的化用,也使其小说的感伤情调更浓重。  相似文献   

8.
妙比喻巧对比奇排比○陕西方庆玖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散文的语言简洁清丽、脍炙人口,《故都的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文的语言更让人叹为观止。文章极写了北国之秋,意味悠远,情调优美,文中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的一组句子,尤令人回味。作者...  相似文献   

9.
伤感情调的词与感伤情调的词因作者的性格特点而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倾向,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伤感之词重在“伤”,是现实情感的直接感性的流露,率直真切、往而不复的情感宣泄形式使这类词作具有“痴语”动人之美;感伤之词重在“感”,是现实情事经过作者理性的思索后的巧妙安排,因而这类词在圆融而节制的情感表述中透露出深悟人生的含蓄明净之美。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4.
一、细细品味,挖掘情趣情趣,即情调趣味。挖掘情趣美,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常常发现一篇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却索然寡味。其中理由就是不能充分感受、体味文中的情趣,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特有的感情氛围中去,当然也就不能领略到文章之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试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故》文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情调甚浓,把作者眼中独具韵致的北国之秋描绘得淋漓尽致。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景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语、人无不合情。无不深情。  相似文献   

16.
【课文品读】 《故都的秋》写景抒情之句群分析 在《故都的秋》阅读教学之中,不少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主要是“五幅图”,这与初中的《春》的教学形态差不多。其实,《故都的秋》与《春》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进入写景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离开“写景”之后又有大段的议论,所以写景抒情的文字并不多,且很难都从“画面”的角度去概括。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郁达夫在传统的秋文化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试着从情感、语言、文化三个角度解读《故都的秋》,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隽永语言,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杨薇 《教师》2008,(20):61-62
《故都的秋》寄寓了郁达夫对故都自然风物的眷恋,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以至于让此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美和诗意美。而这无疑与他所选取的带有古典诗歌意味的审美意象及其性格情趣、文人情结有关。本文通过对文中所描绘的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五幅秋色图中的审美意象进行解读,引领学生更多地了解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1GU DU DE QIU每每品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会有一种参透不尽的感觉:爱,为什么悲;悲,为什么去爱,而且刻骨铭心?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达夫为什么悲?而我为什么强作悲伤去领略郁达夫的"悲凉"却又读不到"悲凉"的感伤?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精心设计。但在对以往教学思路的反思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