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森  王银飞 《早期教育》2006,(3):I0002-I0002
以往的课程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现代课程观之所以强调回归生活,就是因为生活世界的被剥离、被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郭元祥 《早期教育》2005,(7):i003-i0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课程实施的想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的想像力,是指通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言说,打破课程的抽象、僵死的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的通路,以避免课程理解的程式化。要实现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层面的,即作为文本的课程;一是“人”层面的,即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6.
回归与整合——课程观演进的一种关系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从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中解读课程观的演进,可以发现“人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回归”、“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其基本精神,同时,回归与整合也是我们新时代的课程精神。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要树立“生活世界”就是课程范围的观念,带领学生开辟“生活”课堂;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课程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树立课程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树立课程发展过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观念,挖潜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建立多元评价的课程评价观念,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易新梅 《中学文科》2009,(18):88-89
现代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1earning—by—doing),即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种理念对当前的课程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昂首教学殿堂之时,凭着创新教学的敏感和行为自觉,主动积极探究,桐梓林小学的课堂走向“无边”、桂花中心小学“陶”出了精彩、西城小学在深厚的土壤上疏浚创造的源泉……眼界认识在延伸,实践在不断发展,我们身边就不乏试验者。随意采撷的也许不是标本,但我们一样地惊喜:学生在寻访“水井坊”,在走进水世界、米世界乃至信息世界……我们提供的文本不是答案本身,我们想推动这样的认识探讨:课程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部分,课程世界也是生活世界,学生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能做的是带着他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生活有多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有多丰富多彩,课堂的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有了“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强调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按照地理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所以,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活动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使教学充满“童趣”。  相似文献   

14.
杜威重建经验概念的课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经验”概念的动态特征更能彰显杜威理论的精髓,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与超越其意义也正体现于此。这启示我们,在课程研究中要树立“关系存在”整体课程观;树立“经历、体验”课程观和“探究、反思、行动”课程观,要关注生活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15.
邓桂秀 《成才之路》2009,(19):98-98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它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06,(9B):8-8
邓玉明、李国华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要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之与文本知识相融通,让课程返回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然而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对课程生活化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生活化”走样、变形、失真,这不仅无助于学生依托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知识,还可能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为生活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从课程本质上来讲,我们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倡导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基于整体论的视野而力图超越原有的学科分割的局面,通过活动把各种  相似文献   

18.
雷湘竹 《广西教育》2004,(7A):72-72
实践证明,生活和游戏对于3~6岁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史上,生活和游戏曾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但后来,这种课程取向却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当前,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和游戏”的幼儿课程取向正在逐步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世界中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杜威课程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课程开发的向度、课程形态观、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三方面对杜威的课程观进行论述,分析和借鉴杜威的课程观,将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发:课程开发和设计应考虑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建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