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雷登,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据报道,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下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这是司徒雷登的遗愿。美国现任驻华大使雷德出席当天的骨灰安放仪式,杭州市民以及中外友人参加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月17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因,让中国人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这个饱受争议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3.
长平 《学习之友》2009,(2):47-47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彼时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毛泽东胜利在握,意气风发,写一篇那样的文章也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4.
燕京大学90周年纪念活动前不久在北大校园里隆重举行,近千名燕大校友欢聚一堂共叙旧情,共同缅怀这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过去的莘莘学子已成垂垂老者,最年轻的也已到了古稀暮年.可能这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大规模聚在一起了。不过,老人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的“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石碑上,  相似文献   

5.
周双双 《考试周刊》2012,(31):34-35
在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瞬息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经历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正是这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见证人,甚至参与其中。本文对司徒雷登的生平进行了简述,并着重力求客观地阐述司徒雷登的三重身份,最后作出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三册别了,司徒雷登【课文题解】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评白皮书的五篇评论的第二篇。标题中的“司徒雷登”是当年美国大使,在这么个人物之前,加“别了”二字,并用标点隔开,既生动含蓄,又不失大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题字面是在呼告一个人物(美国大使...  相似文献   

7.
《别了,司徒雷登》结构的新认识李德积《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道思考练习题是问“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对此,《教参》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另一方面是教育我国的一部...  相似文献   

8.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8月18日写的一篇评论.本文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四篇文章,都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8、9月中分别为新华社写的对于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的评沦.这些文章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美帝国主义的幻想,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总体提示] 一九四九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更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就于八月五日发表,在这个臭名昭著的文件里,美帝国主义既无可奈何地承认它侵华的失败,又鲜廉寡耻地诬蔑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并把希望寄托在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身上。为了驳斥白皮书的谬论,为了教育当时的一部分人,新华社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至九月十六日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别了,司徒雷登》是其中的第三篇。  相似文献   

10.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发表于1949年8月18日。文中高超的论证技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国白皮书的发表和司徒雷登滚出中国,是美国侵华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接着,再正面立论,论证了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是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即“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企图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在论证这个问题时,分析了美国侵略政策的三个组成部分。指出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是它世界侵略政  相似文献   

11.
该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和幽默性等特点,下面分别谈谈。1.准确性如“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业已”“快到”“但是尚未到达”这些修饰语的运用,看似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因为美国政府发表白皮书的目  相似文献   

12.
一、“预习提示”中的错字和注释中的病句。 1990年11月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预习提示”第一段第五行将“戳穿”写成了“戮穿”。“戳”,读chu(?),左“翟”右“戈”,这里意为“说(破)”、“揭”;“戮”,读l(?),左“翏”,右“戈”,意为杀。二者不容混用。该册第2页中注解①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污蔑和深刻仇恨。”(句中着重号乃笔者所加,下同)“充满”不能与动词短语“颠倒是非”、“隐瞒和捏造事实”搭配。“充满”的义项有二:“①填满;布满;欢呼声充满了会场。②充分具有:雄壮的歌声里充满着热情和力量。”(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只能与名词或名词短语搭配,不能与动词或动词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选进的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是一篇很典范的政论文。尤其在语言表达上,不仅具备一般议论文准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还表现出一般议论文不多具备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这主要是该文在一些地方借助了  相似文献   

14.
司徒雷登来了。时隔59年,当初那个“夹起皮包走路”的美国佬.如今,又“回”到了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再次回到中国时,已是几杯骨灰,一缕乡魂。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教导说:"鲁迅说'至少看两遍'(按,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毛主席又在同一篇文章中批评说:"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予先研究,不要予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象洗脸以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象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  相似文献   

16.
司徒雷登来了。时隔59年,当初那个“夹起皮包走路”的美国佬.如今,又“回”到了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再次回到中国时,已是几杯骨灰,一缕乡魂。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  相似文献   

17.
从1840年起,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帝国主义者们就开始了对中国的无休无止的侵略战争,一直到1949年8月2日以司徒雷登为代表的最后一起帝国主义侵略者滚出中国止,才终于结束了超  相似文献   

18.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舒伯特的《摇篮曲》,让我欢喜,让我忧……初识《摇篮曲》,是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实习的音乐教师唱给我们听的,当时我就被深深迷住了!她的声音仿佛是荡漾的春水,清澈而温暖,如瀑的长发,盈盈的眸子,浅浅的笑容……我小小的心里坚定了一个理想,要成为她一样美丽的人,像她一样唱出美妙的歌!这一梦想如今已成真,我也成为"音乐的天使"——名音乐教师。当我再教学生唱起这首温馨、静谧的歌曲时,有了更深的感受,要让孩子们同我一起,感受母亲对孩子那万千的柔情,把这安详柔美的意境伸展、伸展……每当捕捉到学生们情感被触动的信息,不禁赞叹音乐直指灵魂的神奇,我也因而收获了喜悦与幸福!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黑洞》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 ,尤其是对主人公刘振汉的塑造成功 :作者在典型环境中把他置于情与法、荣与辱、权和法、生命和信仰、亲情与道义等多重矛盾的交点上进行塑造 ,充分运用这一典型人物的言行心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而强有力地突出了剧作的反腐思想主题。探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 ,对于理解剧作的思想主题 ,探讨当代反腐文学发展的社会生活基础 ,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代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