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笔者在上《史记选读·高祖本纪》一课时,有学生提问:"(高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中"试为吏"是什么意思?是"试着做官",还是"通过考核后做官"?苏教教材中没做任何解释,这里的"试"是关键。笔者查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试"的含义有四个:1.用,任用。2.尝。3.试探,尝试。4.考试。四个含义中有三个是符合的:用第一个含义就可以解释为"出任官吏";用第三个含义可以解释为  相似文献   

2.
1“浅尝辄止”的内涵 “浅尝辄止”出自清·彭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 尝度教学的特征尝试教学表现出如下两个突出特征:1 吸收性.所谓吸收性是指尝试教学吸收了我国当代各种典型教学方法的优点.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黎世法的“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育才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卢仲衡的“自学辅导”;顾冷沅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马芯兰的“渗透、迁移、结构、思维”;…….其中形成共识的部分是:“自学、尝试、讨论、练习”.这些精华点正是尝试教学所吸收了的.它突出自学、尝试环节,呈现出各先进教学方法之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论积贮疏》是篇自读课文,课后共设计了三道练习题,但《教学参考书》所定答案均有错误。第一题“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教参》所给答案是:1.国胡以相恤?2.国胡以馈之?3.何招而不至?这三句虽都是宾语前置句,但都不是否定语气,而是疑问语气(反问句),所以定此三句为答案不妥。符合题意的应是文中另外三句: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  相似文献   

5.
<正>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文”)的命意到底是什么,从它面世之日起,就有不同的看法。元代文学批评家陈秀明说:“东坡尝云:‘欧阳作此记,其词玩易(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盖戏云耳.’”①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的观点也与苏轼的看法类似:“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此盖以文滑稽。”②他们都是认为  相似文献   

6.
一、基础知识1.《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 、学者。代表诗集有《 》、《 》等。《天上的街市》与《静夜》均选自’诗人的诗集《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缈( ) 陈列( ) 隔着( ) 笼罩( ) 鲛人(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美丽:同义词 一一;反义词模糊:同义词——;反义词二、语言表达 1.为下列诗句划分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试体会下列语句与课文《天上的街市》中的相应语句表达的不同。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②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答: 三、语段阅读 阅读…  相似文献   

7.
“尝误原理”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美国教育家桑代克的“试误说”发展而来.我们这里所谈的“尝误原理”,指的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对“尝误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是数学教师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数学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的关键是“误”在哪里,出了什么“误”,“误”后应怎么办.本文借助一些实例谈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尝误原理”. 1 利用尝误巩固基础知识 从正面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此还不够,学…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辞见。盖沿隐以致圣,因内而符外者也。”大凡感情有所激荡,自然要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用文字来表现。一般说来从潜在的思想感情,到显赫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愁伤忧思,谱《九章》赋《离骚》,以托愁志哀。而《九章》中的《惜诵》和《离骚》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的,细玩这两篇作品,发现它们有很多相同相似与相异处。尝思拿来比较,或很有趣,今尝试为之。  相似文献   

9.
宣王好射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吕氏春秋》)犤阅读训练犦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齐宣王好射音:_____义:_____②其尝所用不过三石;音:_____义:_____③中关而止;音:_____义:_____2、补出下面省略句成分。①以()示左右②()中关而止3、翻译句子。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②其孰能用是?③岂不悲哉?4、回答下面的问题。1、齐宣王用过的弓“不过三石”,为么左右却说齐宣王用…  相似文献   

10.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1.
王为民 《物理教师》2003,24(3):33-33
本刊 2 0 0 2年第 1期登载了《试析温度计的“反常”现象》一文 (以下简称《试文》) ,笔者读后有些不同看法 ,特提出商榷 .文章开始提到“文献 [1 ]中有一道关于热膨胀的填空题 :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 ,水银柱先会稍微下降 ,然后上升 ,这是因为 .”(这道题曾在 1 994—1 996年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作业题中 )给出的答案是 :“玻璃管先受热膨胀 ,水银柱下降 ,而后水银受热膨胀 ,且水银膨胀率比玻璃膨胀率大 ,所以水银柱上升” .《试文》认为 ,“理论上看是对的 ,若对真正的温度计作上述实验 ,就会发现只能观察到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标:1.学唱歌曲,体验“回声”的重复特征。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记忆并创作歌词。3.享受歌唱活动的乐趣。准备:经改编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附后),与歌词匹配的图片(如下图),展示板,钢琴。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1.教师带领幼儿在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的旋律中进入活动室。2.教师用“跟我做——说——唱”的形式和幼儿玩“克隆”游戏,引导幼儿感受“克隆”游戏的规则:重复。(1)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游戏吗?(2)幼儿在做做、说说、唱唱的过程中体验重复的乐趣。如,教师做拍头等动作,幼儿模仿;教师说“请坐”等话,幼儿跟说;教师唱…  相似文献   

13.
本刊 2 0 0 2年第 6期刊登了《是“m12 -m2 2 ”还是“m1-m2 ”》的讨论文章 (以下简称《是》文 ) ,对一道力学复习题的解答提出质疑 ,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研读之后 ,发现《是》文中疑点颇多 .本文将就此问题再进行讨论 .原题 :如图 1所示 ,一条细绳跨过相同高度的两个定滑轮 ,两端分别拴上质量为m1和m2 (m1>m2 )的物体A和B、在滑轮之间一段绳上的某点O ,系一质量为m的物块P ,设悬挂A、B的绳足够长、不计摩擦和绳重 ,欲使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试求m应满足的条件 .原解 :m12 -m2 2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从中可看出学生的实践体验、探究在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喜欢尝试未知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先行后知,先做后导”的教学策略,关注“感悟—顿悟—领悟”三个内化阶段,“尝而后感,试而后悟”,力求让认知的提高和思想的升华浸入学生的骨髓。那么如何运用尝试教育,激活品德课堂呢?下面笔者以浙教版五年级上第三单元“让我们同行”一课为例,进行“课前尝试初感悟,课中尝试促顿悟,课后尝试需领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6.
在复式课堂教学中,“动”“静”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处理好“动”“静”关系,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谈谈我在处理“动”与“静”关系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一、“静”时尝试,“动”时指导尝试教学立足“实践”,提倡让学生“亲口尝梨子”。在复式数学教学的动静搭配上,可以吸取尝试教学的特点,“静”时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通过课内自学,让他们独立地反馈知识、探求新知识。到“动”时,教师先讲评学生在自学中的共性疑难点:再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明确道理。如有一位老师教数学第七册(省编六年制试用课本)《应用题》例2(第74页)时,就是这样进行的。上课一开始,他就布置三项自动作业,让学生自学。  相似文献   

17.
一忌只动手不研究。《配置汽水》是我们根据教科版“混合物”单元编写的课。该课本应引导学生探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在配制汽水时会有三种现象出现:1.柠檬酸过多,小苏打完全消失,泡沫停止出现,此时口尝感觉很酸;2.小苏打过多,水中有一些小苏打难溶化,泡沫停止出现,此时口尝感觉苦;3.柠檬酸和小苏打配比适中,两种物质全部溶化,水略酸,有刺舌的感觉。有的教师上课时,没有抓住找“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比”这个关键目标,而是一开始就叫学生用小苏打、柠檬酸、白糖三种东西配制汽水,然后叫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小苏打、柠檬酸、糖三者的…  相似文献   

18.
尝试教学法注重尝试的过程,强调“尝试”为掌握知识的方法,是创造的前提,亦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与当前“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以“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引出准备题,衔接新旧知识;巧设尝试题,引发自主探究;活用再试题,积累学习经验;精练反馈题,总结巩固内化.  相似文献   

19.
近来学习《尔雅》,对于《释训》一章略有心得,于是尝试对全章条文作全面的归纳考察,并形成了几点看法。本文试分别阐述。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对《释训》中的条文分别标号,并加方括号。如[1]“明明、斤斤,察也”,[2]“条条、秩秩,智也”。其中,[90]“如切如磋,道学也”,[91]“如琢如磨,自修也”,虽同释一篇诗文,因各自分别注释,故分为二条;[97]“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分释一  相似文献   

20.
诗圣杜甫的《游修觉寺》诗有云:“诗应有神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南史》说:“谢灵运尝于永嘉西堂,吟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有神助’.”此典不但见于《南史》,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记载的更加详尽.不过这只能说明“有神助”三字的出处,证明杜甫作诗,其遣词用字,都是有来历的,不是杜撰或生拼硬造的.至于“神”字该怎么讲?杜甫的用意何在?谢灵运的用意何在?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