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教育已拥有了信息技术教学,打破了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原始、单一模式,无疑使我国的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作为一位教师在多媒体日益成熟与网络教学丰富多彩的令走,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试行)》,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必须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信息软件与教师讲授、信息与技术的关系,须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2.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物理教师也都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生物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好等优点,大胆地创设和展示生动的生物学知识和自然的生物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信息技术比传统的教学媒体更能直观…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以数字化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教师的培养和教学应用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开启了“互联网+”模式,在这样的时代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的课程融合越来越紧密,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信息技术”被改为“信息科技”,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以此为契机,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开拓新思维,促进新发展。解读“新课标”中传递的关键信息,为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建议,能够帮助广大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融合理念,从修订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六大维度融合创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多学科的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课程设计与“两性一度”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融合理念,从修订教学大纲、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能力、完善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六大维度融合创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多学科的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课程设计与“两性一度”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助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旨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但是,笔者在呼和浩特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中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区别;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有偏差;教学设计的操作能力相对偏低,在具体的活动任务中更忽略了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可视化方法对核心期刊上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作整体的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数字化、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数字化六个主题,其中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热点,而院校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如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数字化等,是当前研究的薄弱地带。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教”改革、信息人才的培养、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将“双创”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融合策略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但在当前阶段,高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还存在学生参与性不足、课程设置融合性缺乏、专业教师“双创”素养有待提升及专业实践教学尚未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专创”融合,教学引领“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并从变革课程教学模式、打造优质融合型师资队伍及搭建共享实践平台等角度入手,全方位推动“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仅需要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又要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接受信息教育.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整个信息教育的成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包含认知、技能、理念和信息化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认识、加强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改善教育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5.
要切实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就必须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水平。在“教”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专业能力;在学生的“学”方面,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社会。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在我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本论文从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力求改革,积极体现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这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广泛开展SPOC网络教学,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实施开发网络教学平台、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完善网络教学激励机制的策略,加强对SPOC网络教学的管理与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信息技术价值取向的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网络信息资源匮乏;自我发展意识薄弱导致师范生价值偏爱水平低;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价值信奉整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形态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构成,从而建立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数字终端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探索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应用至2.0时代,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课堂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