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生欢     
正1邱天自小在父母的万般溺爱中长大,生生给惯得骄横无比。她的家境稍好,有一台彩色电视机,我一放学就爱厚着脸皮赖在她家里看电视。偶尔来人不少,一屋子汗臭小屁孩守着电视机傻乐。可是每到晚上七点,她父母就堂而皇之地切掉我们的节目,《新闻联播》的片  相似文献   

2.
<正>她一心想飞出这片田地,要一场淋漓酣畅的生活,让自己如一树春花,灿然地开放。她具备这样的品质,聪明、坚强、好学、隐忍。可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固执着自己的理想:女孩子家家的,能把小学读下来,就足可以了。接下来的日子,她就在父母的催促下,和父母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相似文献   

3.
现代舞之母     
<正>邓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不幸的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从此,她由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扶养。  相似文献   

4.
<正>我感激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我的工作我、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启迪帮,助我成长和成熟。---李梓萌父母和老师的启蒙1977年,李梓萌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她从小就漂亮可爱、聪明活泼,父母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小心地呵护着她。父亲带她去南国海边的时候,小梓萌高兴得像一只小鸟,叽叽喳喳欢叫着。父亲教她在海里游泳,她害怕,父亲鼓励她:"只要相信自己,找准感觉,你很快就能学会。"父亲的话,给幼小的李梓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正>田翔翔,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她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较少陪她。父母感到愧疚,从小对她非常宠爱,尽量顺着她,满足她的一切要求。翔翔是在爱的海洋和赞扬声中长大的,可以说是事事顺心如意。  相似文献   

6.
<正>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大浪淘沙中去伪存真,留给我们无数的教育(接上期)父母是如何引领蒋蓉步入艺术圣殿,造就她不断提升艺术创造力?带着同样很多学艺术少儿家长们的困惑,我面对面深入访谈蒋蓉大师。蒋蓉十一岁就辍学了,放到现在,“不读书还会有出息?”但父母就将她带到作坊,让她在无墙课堂里“劳作”。一团紫砂泥在她小手中拍、打、捏、旋、刮、磨等下来,一只只壶坯很快被她快乐制作出来,虽然还很幼稚。  相似文献   

7.
<正>小睿是一名初一的女孩,她的成绩不错,还是班上的班干部,大家都很喜欢她。可是,她却告诉我,自己总是不开心,不喜欢自己的家长,希望现状能有所改变。小睿第一次走进咨询室,向我诉说她曾经有自伤行为,不想让父母知道,又后悔自己伤害自己。了解下来,小睿因为和父母之间有矛盾有争吵,心里一直很难受,无处发泄,就产生了自伤行为。小睿觉得家长对她的要求十分严格,她说自己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很好,  相似文献   

8.
<正>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其实质就是"前素质教育"。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一个人从他(她)做了父亲或母亲起,就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  相似文献   

9.
<正>【剧情简介】新新又要搬家了,随着父母工作变动,他们已经搬了好几次家。对于新新来讲,在哪里生活并不重要,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就可以。但是搬家就意味着自己要去新的学校,认识新的朋友,她总担心其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这次,她经历了一件特别的事,和同学破冰,融入了新集体……  相似文献   

10.
<正>《巴巴爸爸》最初是法国的一部系列图画书,巴巴爸爸的形象是法国女漫画家Annette Tison和她的丈夫Talus Taylor根据棉花糖的形状创作出来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70年。1975年,《巴巴爸爸》在联邦德国被改编成系列动画片,并于1981年在美国首播,很快,40多个国家的观众就从电视机里结识了巴巴一家。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从小就比同龄孩子笨:别的孩子会说话时,我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别的孩子会唱歌跳舞时,我还趴在地上玩;别的孩子能够思维敏捷地回答父母出的算术题时,我只会咬着指头,一脸迷茫地望着父母……这些都是妈妈告诉我的,她说:"你呀,笨死了,我的聪明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遗传给你呢?"她又是摇头又是叹气,一点也不在乎会不会伤害我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2.
做父母的,对孩子爱得过分就成溺爱,溺爱就不是尊重,而是娇宠护短;严得过分就成严酷,这就不是严格,而是扭曲个性。在这里,我以个案研究为例,谈谈宽严分寸把握和人格尊重的问题。资料一:被试(女,一岁零两个月)指着放在电视机上的积木说:“木。”我把积木拿给她,倒在桌子上,她跪在床边玩起来。五分钟后,她扔一块积木到地上,又扔一块。我捡起来放回桌上,心平气和地说:“积木不能往地上扔,好好玩。”她停了一会又开始往地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高一女生主动前来做心理辅导,这位女生在上心理课时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她叫兰兰,16岁,高一女生,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兰兰的人际交往一直都不太顺利,和同伴关系维持时间很短,最长的也不超过3个月,和别人交往令她感到过于焦虑,也很害怕被拒绝。这促使她来做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李斯璇特别喜欢画画,父母就把她送进少年宫学习。为了感受大自然的灵韵,她常常利用假期到成都周边写生采风。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着乡村优美的风光,李斯璇心想要是城市里的环境也像这样的话,那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世界有这么多条跑道,总有一条是你的金牌之选。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她一直以来都在这样的教导下成长: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女孩读文科专业更好,顺利读完研究生,再找份安稳的工作。她不服气:“谁说女生读理科不好?”父母说:“有理科成绩好的女生,但你理科成绩不好呀。”  相似文献   

16.
朴素的母爱     
<正>当父母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银川,母亲第一时间把她亲手做的鞋垫拿出来向我展示的时候,我因为急着安顿他们早早休息,没有多看一眼她的作品,还顺口说了一句现在没人用鞋垫了,即使要用,也到处都能买到。等我有空和父母坐下来拉家常时,父亲告诉我,在来看望我们之前的很多个夜晚,母亲一直在熬夜做鞋垫:母亲说,她闲着心慌,想到等我的孩子结婚时她也许什么都做不成了,不如趁现在眼睛还好使,就先替他备下几双鞋垫。  相似文献   

17.
<正>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上一年级的小女孩,每天都第一个到学校,第一个进教室。她的同学在途中遇到她,问她为什么每天这么早去。她带着腼腆的微笑,说,"我喜欢第一名"。原来,她的学习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在家中排行中间。因为很听话,父母也常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些事情,一旦做过,就再也无法回头,可是,时光会覆盖那些难以言喻的青春伤口。——题记2008年盛夏,芒果台的一档运动节目有些小热。那些热情洋溢的参赛者从祖国各地涌过来,然后争先恐后地往泥水坑里跳,还都不亦乐乎。老妈在电视机前看得时不时大笑,直到有一名参赛者出现时,她突然扭转头来,向我问道:"你瞧这个  相似文献   

19.
陈晓 《学前教育》2023,(12):12-13
<正>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儿还没满月的时候,就给她看量子力学的绘本。很多人感到很好奇:孩子这么小,能看懂吗?扎克伯格的回答是:“我在这个阶段想要教给她的并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好奇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科学启蒙如呼吸一样自然,是父母送给孩子当下最珍贵的礼物。  相似文献   

20.
别后复念     
<正>有的人,在与她同处时,存在感极低,甚至有些许的嫌弃。但分开后,总是不停地出现在你脑海里,一遍一遍又一遍,不断地告诉你,你想她了。昨日走了半个小时去见父母,今天告别回到教室后,注意到了一个饭盒躺在父母给我的袋子里。打开,一股熟悉的味道飘了出来:十几个蛋饺躺在里面,虽然长得奇形怪状,但仍然勾出了我关于她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