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尽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之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于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在北京因病逝世的。这当然是勿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同华盛顿在美国一样,是绝对真理。了解和承认这个绝对确凿可靠的事实后,谁都得承认,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还健在人世!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以为笔者是在这里说废话、讲昏话吧? 不。我只是先把事实摆在这里,揭一段当年的  相似文献   

4.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5.
宋玉艳 《兰台世界》2012,(28):13-14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和三民主义的倡导者,第一个提出反封建、终帝制的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从小就非常勤奋,喜爱读书,被当时文人誉为"手不释卷"的表率.在香港中阳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认真听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读书,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开阔了视野,为以后探寻革命的真理及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读书不多,却多次要写谈论读书的文章,实在不好意思。特别是读书的方法,每人都  相似文献   

7.
读书随想     
书籍在人类进步和文明传承中功不可没。书籍之于个人则是知识的源泉、能力的基础、心灵的鸡汤、精神的食粮、指路的明灯,人生的向导。当然,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担此重任,堪负殊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时,有位日本朋友问他:我想问一问,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说,我最喜欢两样:第一是书,第二是女人。  相似文献   

8.
读书从儿时开始 我没有高学历,初中没毕业,至今还只有一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但是我很爱读书。我读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有《红楼梦》读不起兴趣。什么《说唐传》、《说岳传》、《封神演义》读了若干遍,如今我对唐朝十八条好汉从李元霸一直到单雄信还可以不排错位讲下来。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们打过赌,他说,“姐,我不想读书了。”我气汹汹地大声对他喊,“不读书,没出息。”他撅着小嘴不服气,“哼,我将来赚的钱肯定比你多.”  相似文献   

10.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11.
《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是孙科先生之女、孙中山先生之孙女孙穗芳女士撰著的孙中山传记,是一部饱含亲情的孙中山传记,是“敬献给我敬爱的祖父孙中山先生、我的父亲孙科博士以及我的大哥大嫂孙治平先生夫人”的孙中山传记。台湾禾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凡30万字,有许多照片和孙中山墨迹,分上、下两集。这是一部浅显通俗、亲切而有吸引力的、有特色、较好的人物传记。它对广大读者认识、学习孙中山,对专家学者研究探讨孙中山,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等都很有益,现据笔者的阅读和粗浅理解,将该书的特色略作评述。一、家世源远,…  相似文献   

12.
刘滨 《记者摇篮》2006,(10):12-13
沈从文,我顶喜欢的一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我顶不喜欢:“我和我的读者都在慢慢老去”。如今,这句话用在国内媒体的读书版上,好像再合适不过。而我,如今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一个读书版。“老去”没什么不好,一个阶段的读者有一个阶段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理解,我自己给下了个不准确的定义:隔代阅读。想弄好一张报纸的读书版,就要满足这种隔代阅读的需要。有了孩子的人,还没有孩子但却是别人的孩子的人都知道,代沟是划不开的天伦之乐,这里有DNA,是改不掉的符号;这里有荷尔蒙,是理不清的变异,老子与儿子,喝着一碗粥,品的是不同滋味。现在的学校,又…  相似文献   

13.
孙眉是孙中山的胞兄,长孙中山12岁。他在海外拓荒、经商致富后,慈父般地关爱孙中山,供其读书而将其引上革命道路,进而全力支持其革命活动,直至倾家荡产。革命成功之际,孙眉想做广东都督,不少革命党人和华侨人士也极力  相似文献   

14.
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下面我将会进行GDP数据说明。但现在我想先举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在70年代末左右,如果一个年轻姑娘化妆,我们会觉得她不太正常。那时候,大家连穿着都是一个样的。而现在,要是姑娘出门不化个淡妆,我们反到会觉得她不正常了。我在北大读书时,外国留  相似文献   

15.
河西 《编辑学刊》2010,(1):65-67
《读书》换帅风波过去一年多了,现在雨过天晴,汪晖和黄平的离去也早成了昨日旧闻,对于流传已久的沈昌文不满汪、黄主政时期《读书》学术风的传闻,沈昌文的反应也是模棱两可,他说: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读书》不是我的私产,我也没有老干部的那种责任心,退休后还要管这管那。  相似文献   

16.
世人都说俄罗斯人对图书情有独钟,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但据2002年8月俄罗斯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1500名俄罗斯人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中有30%以上的人不读书。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7%的人最近3个月来基本上一本书也没看过。不读书的人中多数都是那些只具有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17.
资讯     
《出版广角》2013,(23):94-96
[评刊]寻找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文/宫立文学研究者吕叔湘先生曾说:"《读书》有《读书》的风格,这就不容易。很多杂志没有自己的风格,什么是《读书》的风格?正面说不好,可以从反面说,就是‘不庸俗’……可是‘不庸俗’要自然形成,不可立意求‘不庸俗’。那样就会矜持,就会刻意求工、求高、求深,就会流于晦涩。"我想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的《出版广角》也不例外,也应当思考是否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才能"不庸俗"。  相似文献   

18.
2002年秋季,当时的《文汇读书周报》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双方领导来找我,说他们打算合办一个定期版面,希望我来主持,这个版面的全部稿件都由我负责组  相似文献   

19.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20.
孙眉是孙中山的胞兄,长孙中山12岁。他在海外拓荒、经商致富后,慈父般地关爱孙中山,供其读书而将其引上革命道路,进而全力支持其革命活动,直至倾家荡产。革命成功之际,孙眉想做广东都督,不少革命党人和华侨人士也极力推荐他,却遭到孙中山的拒绝。孙中山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量才录用,既不让哥哥当此大任,也不让哥哥干预政事,堪称“天下为公”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