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堆汉基帛书出土已三十馀年,其研究也已成一专门学问。不过对于帛书文体的研究,尚有许多工作值得做。曾有学者认为帛书《称》不成文章,其实在帛书《称》之前,有《武称》、《小称》,郭店楚简《语丛》等,帛书《称》之后,有《为吏之道》、《谈丛》等,杂录熟辞的文体一脉相承,并直接影响到后世类书。  相似文献   

2.
陈燕 《兰台世界》2011,(9):33-34
《经法·六分》篇为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一篇。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6年和1980年将该批帛书整理出版。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已发表的《六分》篇的释文有几处需要改动。  相似文献   

3.
《经法·六分》篇为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一篇.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6年和1980年将该批帛书整理出版.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已发表的《六分》篇的释文有几处需要改动.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对馆藏古代帛书帛画织物所采取的技术保护、修复方法,分析不同地域出土的古代帛书帛画织物的形成特性,探究了古代帛书帛画织物保护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茂育 《兰台世界》2012,(10):32-34
简牍帛书,指简牍和帛书,简称"简帛"。简帛是古代的文献资料,主要应用于纸张发明前的殷商至汉魏时期,是我国文字和书写条件成熟时期的产物。从20世纪初期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  相似文献   

6.
拙文《恢复〈老子〉古本面貌》(《文献》92年3期)曾谈到帛书与今本老子文字上的差异,但只是略举了五、六个例子,语焉不详,远未展开。因为文字差异而掩盖老子重要论断的,实有必要详加研究。除了已有专文论及的外,这里还须另择其主要者,再呈刍荛之见,求教师友。一、"企者不立"与"吹者不立" 今本二十四章开头两句,各本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在前论帛书老子时,我们认为这是后人的文饰,胜过帛书。后来发觉不对,因为帛书都只有一句:"炊者不立"。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 (二)写在缣帛上的书——帛书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又使用丝织品来写书或画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在甲骨文中已有“丝”、“帛”和“桑”等字,说明在殷代已用蚕丝织造缣帛。早期的缣帛,只用来供贵族作衣服之用。随着桑蚕业和丝织业的发展,丝织品的出产渐多,于是人们用来书写,到春秋战国时,帛书已相当流行了。丝织品当时有帛、缯、缣、素等名称,因而帛书也称为“缯书”、“缣书”或“素书”。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三年冬,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极为罕见的古代帛书。据记载,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因此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西汉以前,我国的书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即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写在木版上的称木牍,这些东西比较重,携带阅读都不方便。传说秦始皇一天阅看下面送的奏章报告都在百斤以上,听起来也有些吓人。把书抄写在丝绸上阅读携带都方便。但是当时丝绸贵重,因此只有贵族家庭才能使用,一般群众读书尚以竹、木简为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一共有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少有的事。据说西晋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在河南汲县的古墓中曾出土了《竹书纪年》和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赵策四》“触詟说赵太后”章,亦见于《史记·赵世家》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裘锡圭先生曾据帛书考释过其中四则文字。今援其例,续考二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奚亚丽 《兰台世界》2014,(9):149-150
马王堆帛书《五正》篇说的“五正”,应如帛书整理小组所注释,为“四时治民之政”之义,而并非君主正己而正四方之义;帛书易传《要》篇中的“五正”,当指与君主治道相关的由“五官”所掌的政务,与易占中的五行生克无关。  相似文献   

11.
马王堆帛书《五正》篇说的"五正",应如帛书整理小组所注释,为"四时治民之政"之义,而并非君主正己而正四方之义;帛书易传《要》篇中的"五正",当指与君主治道相关的由"五官"所掌的政务,与易占中的五行生克无关。  相似文献   

12.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抄写在一幅高约48厘米的帛块上,出土时已经断裂为16大块及一些小的碎块,经过帛书整理小组的拼缀,现已大致复原②.《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整理小组的释文一经发表③,就引起了中外天文史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帛书残损得比较严重,整理小组曾据《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唐开元占经》、《乙巳占》等一些相关传世文献,对帛书残缺的文字做了一些拟补.  相似文献   

13.
孙燕红 《文化遗产》2017,(3):126-131
《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未有详论,后世不得其意.马王堆汉墓帛书《九主》及《九主图》的出土,为追溯文本来源提供了史料.本文以帛书《九主》与《史记·殷本纪》《别录》等为文献参照,探讨"九主"的内容及其在文献记载上的变迁,分析帛书《九主》记载,对九主的含义和九主故事做一个统合的疏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自帛书《老子》甲、乙本问世以来,学界即予以极大的关注。将帛书《老子》两种本子同传世诸种《老子》版本对勘,无论在字句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学界一直聚讼纷纭的许多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但就笔者所见的材料来看,人们对帛书的研究重点,似乎偏重在它独到的篇章结构上,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屡有问世,而对其文字方面、传世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冬葵考     
曹鹏 《兰台世界》2016,(11):123-125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癃病"条目有"葵"及"烹葵"等语。根据相关文献所载,古代的"葵"当指"冬葵",是一种先民长期种植和食用的药类蔬菜,"烹煮"则是炮制冬葵的方法。又据中医临床经验可知,冬葵主治膀胱不利,与帛书中的"癃病"相合。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1996年5月出版了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下简称《校注》)。用张岱年先生的话说:"此书考校之之细,勘察之精,俱超过近年同类著作,对许多疑难问题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可谓帛书老子研究的最新成就"(序)。它利于纠正今本《老子》的错谬。不过该书偏重文字校注,而无篇名、篇次、分章、章次之考订校注,在文字考订上也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仅就下述六方面略陈意见,就教高先生及同好。首先,沿袭旧的,名不符实之篇名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的名篇。今本《战国策》却误把“龙”“言”两字并为一字,于是有了个“触詟”。《史记·赵世家》记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说与《史记》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面世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战国时期,我国开始有了帛书,逐渐发展形成了卷轴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前后达一千年时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简牍并行。卷轴所用的材料,最早是丝绸一类的物品,后期是纸。  相似文献   

19.
大约在战国时期,我国开始有了"帛书",逐渐发展形成了卷轴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前后达一千年时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简牍并行。卷轴所用的材料,最早是丝绸一类的物品,后期是纸。  相似文献   

20.
帛书《老子》的篇次与今本正相反,似乎把《道德经》变为《德道经》了。过去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帛书《老子》的篇次才是"原始道家古本的原型。"①蒋一种看法正相反。它认为帛书的篇次可能是竹书排放与抄写之误。②或者说,"先德后道,殆写经者偶然之例"。③第三种认为战国时期既有德上道下之传本,亦有道上德下之传本。④粗看孰上孰下无关紧要,小事一桩。其实述对于《老子》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老子说教的出发点、中心思想与归结。或者说,欲弄清老子思想及《老子》之主题,恢复掩盖已久的老子的许多思想,这是个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