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设计商业模式”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设计者的认知与行为互动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解答这一问题。在对行为视角、认知视角及“行为-认知”整合视角商业模式设计研究加以系统述评的基础上,从“认知引导行为”与“行为反馈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构建起商业模式设计的“行为-认知”互动过程整合模型,最后给出了未来研究建议,对于推进商业模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许加明  严亚 《情报探索》2007,(12):86-88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可以从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三个维度进行界定,每个维度皆由“服务态度”、“服务时间”、“服务空间”、“服务意识”四个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3.
有些学者曾经大胆地猜测:人死后便进入更高界层的宇宙维度空间,也就是进入了时空隧道。而在低维度和高维度的空间界层中,两个世界的事物无法联系和来往穿梭,实质就是无形的物质隔阂着。但问题是进入了这个界层后的物质又  相似文献   

4.
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事物发展状态和存在状态的有机结合,以雷锋为例,它是“知雷锋→学雷锋→是雷锋”认知发展维度、“政治雷锋→生活雷锋→政治雷锋”内容发展维度、“运动式、简单化学雷锋→制度化学雷锋→自觉学雷锋”实践发展维度的辨证统一.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雷锋精神的历史生成性和现实生成性的统一,是对人的幸福与人的本质、价值之间关系的科学诠释,是雷锋精神的存在环境和个人实践的交互过程和结果.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须从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建立长效机制着手,确保学习道德楷模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薛孚 《科教文汇》2020,(7):42-44
分布式认知理论从新的视角关注认知的建构过程,对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分布式认知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结合,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课程教学观的转向;从情景化教学、教学工具、教学评价和评估方法创新四个方面研究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7.
梁倍诚 《百科知识》2023,(15):63-64
<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动了隐喻研究从修辞研究逐步转向研究体验性的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宣传类文本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借助隐喻,形象地激活听众或读者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每年5月26日在贵阳市举办。该会议作为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风向标和业界权威性的国际平台,其全球招展宣传手册中充盈着不同类型的隐喻。就隐喻研究而言,大多数隐喻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隐喻理解与意象转换方面,  相似文献   

8.
图像作为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形式,在众多受众那里被当作艺术来认知.而艺术,就像鲁道夫·阿恩海姆所描述:艺术是世界上最为具体的事物。即便是具体的.有时也是极其复杂难懂的。假如要更好地正确地把握图像的“外在的”东西,解读图像的“内在的”东西,便离不开视觉思维,也对人的素养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计算机模拟一种环境,利用声音与图像相互结合的方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在哲学界同样备受关注。由于虚拟现实的实现以数字化构成方式来达成,引起了学界关于在虚拟现实是否是一种实践行为的讨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三重维度来对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过疏化”现象愈演愈烈,城市与乡村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乡村教育振兴的需求日渐凸显。立足经济新常态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剖析传统村落“过疏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面临的困境,基于主客体认知、村落教育主体、村落教育客体、政策保障实践路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等5个维度,探究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概念角度诠释认知风格具有信息科学的本质特点,指出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是认知风格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共同焦点,并提出依据认知风格维度模型对信息用户分类的可行性,以及从认知风格视角构建信息搜寻过程模型的观点。本文尝试构建了认知风格与信息搜寻行为整合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吕力 《未来与发展》2009,30(8):10-13
管理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文化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实践一定是“本土”的,本土管理实践的“本土性”与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行为与文化的普同性、相对性以及文化的适应问题等有较大的关联。建立和发展“管理人类学”这一交叉学科,将有助于深入认识当代本土管理实践.加深和拓宽对目前学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实话实说:没有雾霾的天空,关注的人并不多;没有生病的身体,人也很少会在意。健康时,人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个身体看起来紧随当下潮流,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危害了身体环境。向外看的同时,让我们把视线转向身体内部也看一看。以下是破坏身体环境的七大发明,您有没有成为它们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4.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5.
曹玲  顾兵光 《现代情报》2018,38(2):41-47
经过前人的不断研究和摸索,目前,我们通常将社会资本划分为3个维度:认知维度、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结合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开展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在知识共享的质量效果和数量上均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从知识共享的质量效果的角度来看,正面影响的因素有3个:1)认知维度中的共同愿景和语言;2)结构维度的中心性;3)关系维度中的社区信任和认可;从知识共享的数据的角度来看,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有认知维度中的共同的愿景和语言和关系维度中的社区信任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动物们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很有趣的,它们看东西很可能并不像人那样细致。也许是由于它们的大脑“读”不全异常复杂的数据,它们看东西只是看大体的突出的特征,下面就是动物们因不看细节闹出的一些有趣的笑话。通过这些笑话,我们可以看出:动物们看事物是多么粗枝大叶。  相似文献   

17.
朱少强  张洋 《科学学研究》2009,27(9):1305-1311
 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及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从信息流的角度对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解释。认为“评价”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过程,是为特定管理目标和决策提供关于客观对象之状态、属性、趋势等信息的过程。评价的两个基本步骤,一是事实认知,二是价值判断。由于创新知识能够以主观知识、客观知识两种形式存在,因此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和价值评判依赖于两种主要路径:在“世界2”内依靠主观、定性的同行评议方法,而在“世界3”内则借助于客观、定量的统计分析指标。提出了科学研究评价过程中的“代理”假设,并运用该假设分别描述与解释了同行评议、量化指标评价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及特性。  相似文献   

18.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背景下,培养创业者的适应能力是促进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提升创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创业者认知适应能力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对6位创业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了认知适应能力各维度在创业情境下的具体内涵、自我发展机制和相互影响过程。案例分析发现,认知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各个维度在自我进化的同时相互影响,共同提升创业者的认知适应能力。本文拓展了认知适应能力形成机制的框架,更为细致地回答了创业者如何培养认知适应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弥补了现有理论的不足。同时,通过关注微观复杂适应系统的内部逻辑,从个体认知层面丰富了创业微观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微观研究领域的应用,对于解释更高层次的企业行为发挥了奠基性作用。此外,研究结论也可以为创业者和创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王国豫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278-1287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的建设,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正在诞生。历史地看,数字塑造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类自己的认知。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拓展人类的认知空间和认知手段,释放生产力,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然而,数字化世界中的人和物的虚拟性与“脱域”特征,引发了数字世界的伦理问题,因此亟待建构和完善数字世界的伦理秩序。文章总结了现有的科技伦理学介入数字化进程的3条路径:对“数据主义”的批判、伦理嵌入算法和道德物化,以及通过法律和政策调控的负责任创新;提出塑造数字化世界的伦理秩序必须提高数字化时代民众参与数字化转型和治理的能力;建议要像花大力气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那样,提升数字化时代公众的数字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吴少敏 《科教文汇》2012,(5):173-173,179
攻击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近段时间频频发生的“家暴”、“路怒”、“虐童”甚至是“屠童案”等事件正是攻击行为中的特殊类型——转向攻击行为的极端表现.本文对转向攻击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