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出土《隋虞弘墓志》的碑文记墓主虞弘是鱼国人。鱼国,史书失载,据学者的研究,鱼国应为中亚的粟特国。虞弘的家势显赫,祖父辈为鱼国领袖、茹茹国及北魏的官员。在政治变幻无常的魏晋北朝以至隋初,虞弘的官位不断转迁,除了担任武职及使节外,也曾领乡团和当萨保。府兵制度形成于西魏,其后北周、隋、唐均有发展,虞弘身处其中,以其个人的背景、经历及官职的迁转,可作为一个例子,来展示历时约二百年的府兵制度,其前期和后期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今有论者介绍,他曾引导学生从《伐檀》中“挖出了一堆好东西”:当年,“黄河水是清澈的”,“气候温暖如夏”(有热带生长的檀树),“两岸植被茂密”(可以狩猎),黄河之所以变黄乃因“坎坎伐檀,森林遭破坏”所致。(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5期)作为学生肯如此“动脑筋”无可厚非,作为教师也作如是认定,则大可商榷了。1.此“河”何指?“江”“河”虽为上古我国横贯东西的长江、黄河的专称,但引申用法也早已有之。古代以为,凡江、淮以北的中  相似文献   

3.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4.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 ,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黄河之名由来已久 ,但从历史记载来看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水”。黄河也是一样 ,本来名为“河水” ,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 ,“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 ,黄河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偶读《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发现与小学课本里的《凉州词》(选自《全唐诗》)第一句不同,《乐府诗集》中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课本中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王之涣的作品,为何会不同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到玉门关后写下的一首千古  相似文献   

6.
隋代裴矩著有《西域图记》三卷。但原著已佚,只存其自序于《隋书·裴矩传》。我们能在其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从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蒜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这里记述当时从敦煌至西域的三条商路。他的记述有些路段详明,有些路段则让后人费猜,引起诸多争论。许多大学者就此发表过意见,有的还作了详细的考证。莫任南先生作《裴矩所记丝路考略》一文刊于《西北史地》一九八八年第三期,提出裴矩所记“西海”是指“地中海”。笔者在阅读史籍中,贝到一些材料,对莫先生的说法产生怀疑,现特提出与莫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9,(5):14-15
近日,黄委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实际,修订印发了《黄河水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以更加翔实、细致、严谨的条款,规范黄河流域水权转让行为,解决黄河两岸缺水地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促进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河伯冯夷是夏商西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冯夷本是远古时代用葫芦来泅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冯”应是“倗”的假借字,古史所谓“冯河”本应书作“倗河”。因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国族的名义密切相关,故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实指河伯冯夷以及后来的倗姓赤狄国族。冯夷国族生活在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在今山西垣曲的商城遗址,可能就是冯夷国族早期的都城。山西降县西周墓出土的“倗伯”鼎诸器,说明这里当是西周倗姓蒲国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钢琴协奏曲《黄河》从创作演出到现在,已经历20多年的岁月,如今回顾它的创作,写出始末,能够引发许多感慨。把《黄河大合唱》放在钢琴上面演奏,是江青提出的。“文革”初期、江青在某次讲话中提到为什么不能用钢琴来演奏《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以及京剧。当时,钢琴属于“封”“资”“修”已经被打倒了,弹钢琴的人没有事干。我那时还是学生,一心想可别让我当农民,干农活我受不了。殷承宗事业心较强,他最早搞起钢琴伴唱《红灯记】(叫伴唱而不是叫伴奏),成了并  相似文献   

10.
“谁说女子不如男”,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以一出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家喻户晓。 戏比天大。常香玉使一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的地方第一剧种,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相似文献   

11.
敦煌写本钢和泰藏卷所述帕德克城考林梅材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敦煌以西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说:“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渡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后汉书·西域传》对敦煌与莎车之间丝绸之路沿线城邦的分...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09,(10):F0003-F0003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优秀的城雕作品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兰州古为丝路重镇,地处黄河之滨,因而城雕作品多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为表现题材。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就是以黄河文化为表现题材的典范之作。作品完成于1986年,很快便以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思想内涵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点。除此之外,《丝路古道》《筏客搏浪》《热冬果》等作品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兰州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3.
《中孚》卦卦辞“豚鱼吉”之“豚鱼”应指一种鱼,如“河豚”、“江豚”,而不应分解为“小猪”和“鱼”。卦辞“豚鱼吉”与爻辞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而并非“鲜有牵连”。豚鱼的回游、鹤的迁徒、月相的周期变化、公鸡的报晓,其季节或时间都是十分准确的,具有“守信”的特征。《周易《以豚鱼、鹤、月、公鸡作为“诚信”的象征。在《周易》中,“猪”意象被作为“好色”、“淫欲”的象征物,而不作为“诚信”的象征。《中孚》卦是讲“诚信”之道的卦。初九爻辞“虞吉”之“虞”应释为“虞人”。《中孚》卦通过天道(月)、人道(虞人)以及地道(豚鱼、鹤、翰音)等来阐释“诚实、守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文史专著(如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屈原》等)、通俗读物和文艺作品中,都习称屈原为“爱国主义”诗人,似已约定俗成。然而,这个问题是颇值得商榷的。先从古代所谓“国家”、“中国”的概念谈起。“国”的本意,据《说文解字》:“国,邦也。”即诸侯的封地。“国”字,在甲骨文中原是写作“或”。到了周朝,“或”字才加上了“口”。就是说从那时起,“国”才开始有了固定确切的疆界。《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  相似文献   

15.
<正> 诗人飞雪生长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村庄。他从黄河那开阔的性灵中受到启示,他把他的激情、理想追求交给黄河。为了对梦魂牵绕黄河母亲的秉性有更多的了解,他不辞千里之遥,风尘仆仆到黄河中上游深入考察和采访。他蘸着黄河的浪花抒写黄河的苦恋之情。“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文采来自对黄河、对家乡的热恋之情。正如他说:“我是黄河的儿子”“是黄河冲积的这方土地,养育了我,滋润了我,使我成长为文艺百花苑中的一朵小花。”飞雪散文以黄河口为基地,辐射整个黄河流域。《飞雪散文集》《草思集》《黄河三角洲风采》等展示着黄河散文系列蔚蔚壮观。飞雪笔下的黄河,千姿百态:既抒写黄河峥嵘的  相似文献   

16.
品味唐诗     
大唐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也曾是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因而令国人骄傲不已。千百年后,大唐军队的威武已经不能感觉,大唐宫殿的奢华已经不能触摸。然而,我们能在一首首唐诗中品味到曾经的盛世。大唐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在《全唐诗》收录的42863首诗歌中,你从中既可领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荡胸生云层”的泰山极顶,也可领会到“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还可领会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多少楼台烟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阁”“西阁”,教材、教参中均将其理解为东西两个房间,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意义比较实在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与名词构成表处所的短语时,历来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尚书》“伊兹东夏”,“东夏”即中国之东部(按,“夏”即中国);《列子》“北山愚公”说的是山北面的愚公;战国地名“西河”就在黄河西岸;今天所谓“西欧、北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06,(10):54-55
当《黄河大合唱》那高亢的旋律响遏行云,当“我的中国心”那舒缓的音调飞扬香江两岸;当“我们的大中华”那脍炙人口的歌词流行于大街小巷。黄河一一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汩汩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相似文献   

19.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20.
有了十来年的实践,我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了一个主张: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我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体现在三个方面———语文讲读“生活化”。学《长江三峡》,我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