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与十—世纪中国大画家石涛的画论在艺术本性的追问方式、艺术创造的实质、艺术的尺度与艺术的实践意义等诸方面,都不无相通相释之处,海氏哲学仿佛石氏画论的本体论原理,而石氏又正可成为海氏的一个合理的阐释性文本。  相似文献   

2.
刘来 《考试周刊》2011,(20):34-35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式,并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与各种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百多年中国哲学的创作史,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哲学文化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生命哲学的,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释解、改造中国本土文化,构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场景需要的"新"哲学的过程。本文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表现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方音乐可以被看作是整个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整个西方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成熟与不断演变的,与西方文学、绘画等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与西方美学思想中闪现的哲学理念有密切联系.故从哲学这一高度出发,对西方音乐这一极具智慧的文化现象进行关照和思考,不仅有利于我们透过音乐现象去揭示音乐的本质,还有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音乐存在形式及其意义所在.由覃江梅著写,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一书,在对西方音乐审美哲学历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参照哲学解释学、后现代哲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对西方音乐审美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进行了新的历史语境的阐释,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与西方教育哲学研究构建了桥梁.结合笔者对全书阅览,发现三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毛泽东艺术文化哲学思想体系,指出毛泽东艺术文化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把握毛泽东的艺术文化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是自然哲学,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对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约翰、阿瑟·韦利和陈荣捷的译本,考察了他们对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道”“无为”“观复”“自然”的阐释与翻译。研究发现湛约翰的阐释融合了部分基督教思想,韦利的阐释具有人类学民族志的特色,而陈荣捷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阐释。通过分析译者阐释可见,他们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基本含义,但译者身份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也使得其译文侧重有所不同。通过对其译文分析发现,译者们综合运用了直译与意译法、语境化释译法、增补翻译法、加注翻译法、音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不同方法呈现了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生态意蕴,不同译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将老子生态思想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7.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中 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方立天教授所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以下简称《要义》)出版后 ,引起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要义》对中国佛教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要义》著者方立天先生。记者 :方先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著名专家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您为何选择了佛教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方立天 :关于开展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研究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项目。开展和选择该项目研究及著《要义》 ,是我多年从事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的一个愿望…  相似文献   

10.
《艺术哲学》研究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纳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回顾丹纳研究的历史 ,指出这一研究的缺憾——即是对丹纳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忽视。《艺术哲学》对文艺作品文本不仅有哲学的和历史的兴趣 ,而且对文本的艺术手段有浓厚的美学兴趣。他建构了文艺批评三原则——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艺术效果的集中程度 ,以及依据这些原则进行的文艺批评实践。它使我们切身领略了一位伟大的文艺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阐发出的艺术哲学对待范畴 ,是总结中国艺术哲学对待范畴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艺术哲学的对待范畴异常丰富精湛和相当完备。钱钟书在治学上具有两极对待思维的品格。《管锥编》中的对待范畴 ,择其要就有 50余数。但还有些对待范畴有待进一步规范定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安乐哲儒学大家"翻译中国"项目谈起,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及叙事方式,提出了翻译中国哲学的三点基本理念和相应的翻译方式,进而指出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哲学、用中国话语翻译中国哲学是译者所秉承的翻译宗旨.  相似文献   

13.
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项贤明1981年法国《世界报》曾经宣布:“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如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已成为二十世纪末西方的重要文化思潮,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要迎接新世纪的挑...  相似文献   

14.
阿瑟·韦利是英国比较有名的汉学家,以《中国诗歌170首》为代表作,其中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这一作品的出现,让诗歌走入西方社会群体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元素的延伸,在英语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阿瑟·韦利所著《中国诗歌170首》韦利,探讨韦利创意英译如何进入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及其展望”讨论会综述张奇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于1995年6月21日召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及其展望"的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师大学报编辑部、师大社科处等单位...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不仅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表达理性与哲学思考.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并没有刻意去表现直观的哲理,而是通过含蓄蕴藉的手法营造意境,但其中充满着哲学辩证法的智慧.意境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人艺术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他们辩证哲学成就的明证.  相似文献   

17.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目标的改革,传统的哲学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革新教师的哲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态度,本文对运用"空白"艺术,提高哲学课堂实效进行研究,以高中课本哲学为例,采用文献查阅法、举例论证法等,从"空白"艺术内涵入手,根据哲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哲学课堂教学上"空白"艺术的应用依据,然后进一步阐释哲学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运用方法,为提高哲学课堂教学效果与新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了帮助,对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艺术精神》这部著作作全面而扼要的评述:介绍了著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分析了这部专著的基本架构,指出著者由孔子、庄子这二个典型导出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是“为人生的艺术”的结论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同时阐释了这部著作的现实意义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