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远离印第安民族传统,没有参加传统典仪活动,尼科特和琼无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沦为白人社会的文化边缘人。印第安典仪活动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有着重要意义,是他们在白人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试从后印第安理论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改变、超越与重生三个方面探讨《熊心》中体现的"后印第安"思想,从而揭示出印第安人民在主流白人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现状,进一步为部落中的印第安人指出保持族裔身份和部落价值观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4.
《热线疗伤师》中维兹诺结合部落传统,用其犀利的笔触,对部落主权、美国政治和种族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社会评论。本文试以巴赫金狂欢化为角度,将从生存、反抗与救赎三个方面再现印第安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中所具有的解放意识,引发人类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5.
朱瑞霞 《海外英语》2013,(6X):212-213
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血中冬季》中主人公的归家主题。以莫马迪为第一人,当代美印第安作家的小说大多以"归家"作为主题。归家不仅指主人公本人回到家,也指他精神上有了归属感,回归印第安部落传统。他的回归与印第安长者讲述故事,动物引领和典仪的启示都分不开。韦尔奇通过描述印第安的生存困境和他们的创伤记忆唤起读者对他者的同情,通过重写被歪曲的历史颠覆白人的文化霸权对他们的消音。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权力》中,当代印第安作家霍根将殖民话语的颠覆与印第安话语的重建通过阿玛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后殖民的反话语策略讲述了阿玛对白人基督教文化的抵抗,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印第安土著部落对自身话语权的重建,试图书写被殖民话语歪曲、抹杀的印第安文化,寻找印第安身份,恢复印第安民族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运用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理论,分析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在这部小说中,一方面,白人通过翻译,以期把印第安文化转换成其从属文化,另一方面,以主人公朱尼尔为代表的具有积极反抗意识的印第安人,通过将印第安文化向白人世界进行翻译,发出了自边缘的声音,从而在混杂的时代建构了新的印第安身份。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自1969年开始兴起的"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越来越多的印第安裔作家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其中在文坛上较为活跃和成功的莫过于莱斯利.西尔科。其代表作品《仪典》讲述了从战场上返回部落的‘混血’战士塔约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主人公塔约如何通过印第安传统文化中具有自我救赎功能的讲故事以及一系列仪典的方式,来治愈战争创伤、重拾自我身份、重新认识和拥抱印第安传统文化,在两种文化冲击下摆脱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处境。  相似文献   

9.
印第安作为北美大陆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部落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但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者的不断涌入,印第安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其文学体现了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同时尽量保留了自身的文学特点,直到美国高涨的民权运动引发的文化回归,印第安文学在美国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复兴并具备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公道》和《殉葬》描述了印第安部落中的契卡索人采用了白人殖民者的蓄奴制和物品之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小说中模式化的印第安形象,可以发现他们是在对殖民文化从模拟到盲目模仿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印第安人在文化殖民中的失落与内外平衡是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科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本文分析希尔科在《黄女人》等短篇小说中,将印第安口头传统和英语书面写作相结合的叙事策略,阐释希尔科的文化立场,认为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矛盾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印第安人,只有保持传统世界观和宇宙观,认同部族文化,回归传统和自然,才能重新找回自我,实现以部落群体文化为参照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12.
汉纳·吉奥加玛在其戏剧作品《49》中真实再现了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塑造了20世纪70年代身份迷失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形象,他们已经忘记了祖先传统,面临着巨大的身份危机。吉奥加玛在戏剧中提供了解决身份危机、建构新身份的方法,利用典仪表演的方式使得印第安年轻一代重新回归传统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3.
杨君 《华章》2011,(25)
小说《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奶娃”一家三代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的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尤其是主人公“奶娃”从密西根往南方的旅途中,寻找家族祖先的足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并最终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4.
叙事、历史和记忆在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韦尔奇在小说《血中冬季》中是如何借助人物的记忆和遗漏的叙事策略再现蒙大拿州美国印第安黑脚族历史,从而揭示白人主流文化叙事对美国印第安部族在历史上所经历苦难的隐匿和遗漏。  相似文献   

15.
叙事、历史和记忆在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韦尔奇在小说《血中冬季》中是如何借助人物的记忆和遗漏的叙事策略再现蒙大拿州美国印第安黑脚族历史,从而揭示白人主流文化叙事对美国印第安部族在历史上所经历苦难的隐匿和遗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印第安人在经历了种族清洗和同化政策的实施后,民族自决意识不断上升。20世纪60年代,联邦印第安人政策发生了改变,立法部门积极介入,印第安人多次发起争取民族自决的示威运动,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国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部落学院的诞生。历经40余年,部落学院在规模、师资、课程、生源、经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但也面临着课程设置的民族性偏弱、学院的社会声誉欠佳、学生的文化生存困境和生源结构改变等问题。从部落学院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它将继续促进印第安人语言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更加注重印第安学生独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开发更加丰富的教育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与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薛曼在其代表作《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人物形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P先生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忏悔,高弟和洛杰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友谊,潘娜洛普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爱情;来自印第安世界的罗迪象征着放弃,玛丽象征着挣扎,阿诺象征着希望。主人公阿诺是他们居留地第一个勇敢地走出部落并融入白人世界的印第安人。他是连接白人世界和印第安人世界的纽带,也象征着印第安人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借用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教授修辞性叙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叙述者兼故事主人公乔的讲述,对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新作《圆屋》进行文本解读。乔的叙述不仅充分彰显了小说背后隐含作者的叙述技巧并且传达了其内含的伦理标准,引导读者对叙事文本进行伦理判断的同时剖析美国新生代印第安裔本土人民的生存困境与成长现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印第安人民一直生活在美国白人压迫之下,对他们而言,要想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或许只能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救赎。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希尔科在其作品中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力图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叙事方面的"第三空间"来反抗殖民者的权威,构建自己的文字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在迈克尔·布莱克的小说《与狼共舞》中,作者以白人军官邓巴的视角,对美国边境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做了细致的描绘,并赋予故事中几类人群及事物如印第安拉克塔苏族人(Lakota Sioux)、邓巴等某种象征寓意。作者以深度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邓巴、印第安土著居民和美国西部自然在西进运动中的相同的命运,体现了二者的共生关系;而白人骑兵对待自然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无休无止的占有和破坏。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