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2.
<正>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其中,以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的散文,又与诗歌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意境、意理等角度出发,品读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感受其诗意与理趣特征。一、平凡意象的撷取这篇散文撷取的主要意象为“路”“小溪的水源”“鼠麹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麂子”,等等。这些意象构成了那个业已消逝了的山村的旧有的、鲜活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3.
以冯至《十四行集》中的诗歌及《山水》后记等诗文,以群文阅读为径解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本缝隙,在还原写作背景,还原意象特定涵义,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追问,去推敲文本缝隙,来理解文本的情感、理清文本的逻辑、把握文本的主题,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深层次感受文本背后作者的用心与深意。  相似文献   

4.
范心怡 《江苏教育》2024,(11):44-48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文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冯至的散文集《山水》里的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富有哲思。冯至致力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用一些有生命力的风物,勾勒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原始生命意境,颇有诗意。通过多种意象组合,文章讲述了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在冯至的笔下,不论是沧桑的过去,还是风雨如晦的当下,又或是一切未知的未来,历史都不会消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联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通过赏析各自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表述,领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清朗深婉的山水诗风和《秦腔》宏大厚重的史诗美感,体悟冯至散文的哲思之美,理解贾平凹散文厚重的文化底蕴。【预习任务】1.阅读两篇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2.从两篇文章中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把它画成一幅画。3.从两篇文章中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两者在语气语调上有哪些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文学教育,解读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独特的“无名化”叙写方式,有助于探究文本的审美意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在时间和空间元素中灵活穿越,借助时空特质,展现了个性化抒情方式.从时空流动、时空交织入手,比照中国古典文学时空架构,探究冯至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在时空中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8.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选修课中的一篇散文,内容并不复杂,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关键词或者是关键点进行串联能够更好地展开教学。拟抓住文章结尾句中的"关连"一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味散文的诗意美,使学生在知人论世中感受散文蕴含的哲理。  相似文献   

9.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一主题,表达了当代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凸显了从传统价值观到消费社会及工业文明下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这一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贝娄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人类“消逝的情感”的惋惜,对未受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污染的前工业社会的伊甸园生活的缅怀和祭奠。对那些似水年华的追忆恰恰表明了贝娄是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0.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散文的诗意美 ,应该是散文中的自然景物理想化的最高境界 ;诗意美的散文 ,应该像许多诗歌那样 ,有着美丽丰富的意象 ,含蓄隽永的思想 ,充沛细致的情感 ,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散文同其所具有的诗意美的关系 ,犹如苹果同其汁液、织物同其纬线的关系一样———苹果和织物的品类不同 ,其汁液和纬线的“诗意”也就有异了。因此 ,不同的散文 ,其诗意美也是独特的“这一个”。《紫藤萝瀑布》的“这一个”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思想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紫藤萝瀑布》的意象 ,新颖独特 ,美丽动人。…  相似文献   

11.
解读粤教版《唐诗末词元散曲选读》中的“春”意象,分析唐宋时期“春”意象含义,然后通过这些含义探究古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具有突出成就,塑造了一批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凸显出典型化与意象化的特征。《红楼梦》表现了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思想、情感,蕴含概括性风貌,同时又具个性化。《红楼梦》还把人物当作意象来经营,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意象的特征,人物意象的营造也处处见机巧。  相似文献   

13.
山村人口居住分散,一般是一村办一个幼儿班。山高、坡陡、路窄、离家远等因素使幼儿班的孩子只能同小学生一样上半天课(人口集中的地方除外)。因此,仿照城市幼儿园安排活动是不行的。山村幼儿班只能走自己的路。工作中,我根据《纲要》,参照城市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结合山村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活动时间表。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讲述了一个富豪和一个流浪汉通过一个善良女人的努力,相遇、相知、互相改变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河流意象的解读,更深一层地阐释作品的主题,经过归纳总结,从原作中提炼出河流的三个基本意象:河流的救赎意象、河流的历史意象、河流代指黑人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包含了许多的意象表征,每一种意象都与某种意义相关联,赋予诗歌以可直接描绘的实感,也构成了诗歌的精神.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手段,没有意象,诗歌就显得苍白.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上都达到了同时期的高峰,诗人通过各种意象来赞美他的爱友,也通过意象来叱责情人的背叛,感慨岁月的无情,表达诗人的爱与恨.  相似文献   

16.
"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形式,《红楼梦》这部集大成的小说丰富并深化了"水"意象的内涵。本文从水同女儿、水同清浊和水同爱情三个方面简要分析《红楼梦》中的"水"意象,说明这一意象小说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雷牧野 《海外英语》2014,(15):198+20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描绘了两个鲜明对比的世界。通过对诗歌"神圣的意象"和"抽象的人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思想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描绘了西部山村黄沙梁的荒凉与静谧,在村庄意象中隐喻出其对生命荒凉的恐惧。在“故土”空间结构中,作者为荒芜而焦虑,体现出对生命与精神的一种哲思,这种哲思的起点是村庄即将崩溃,人的精神又时刻处于“流浪”状态。刘亮程在想象中不断追寻心灵的栖息地,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许德龙 《考试周刊》2007,(38):92-93
作品的主旨应寄寓在所描绘的具体意象中,完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意象,对作品主旨进行探讨的同时应探讨作家同时期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郑彩燕 《读写月报》2022,(30):25-28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19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里的林场茅屋里创作的一篇集诗意与理趣于一体的精品散文。作者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述平凡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意趣,阐发人生哲理。在人口稀少的地带,作者在千百年如一日的自然面前发现这里七十年前曾经有过村落,这个村落因一场浩劫而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