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莉 《考试周刊》2016,(8):10-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与原典的比较,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可以从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深刻剖析芥川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和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积淀、条件和必然。  相似文献   

3.
于玲玲 《考试周刊》2012,(19):13-14
《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中的《杜子春传》,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通过童话式的再创造,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此作品改写前后.人物、主题等均有显著的变化。本文从自然景观——北斗的意象这个崭新的角度简要分析作品主题。分析认为,北斗星在此短篇中频繁出现是暗指仙师铁冠子作为杜子春人生导师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1921年受大阪新闻社的委托来中国创作的《中国游记》,在发表之初就引来很多关注.而近年来,又有不少研究者对其中国观颇感兴趣,发表了诸多或褒或贬之论,其中不乏片面之辞.运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游记》的中国观,才不至于观其一隅而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七个小说人物的叙述入手,从对话和独白的角度来解释《竹林中》小说叙事的魅力,试图在小说文本与民间故事以及电影文本的比较之中寻找小说《竹林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武凤娟 《快乐阅读》2011,(26):181-18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中心,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8.
《罗生门》发表于大正四年(1917年)十一月的《帝国文学》,是芥川龙之介最初的杰作。作品充满了利己主义的思想,并透射出了人类的脆弱。从作品中的雨这一场景入手,分析雨中仆人的不安与彷徨,并从中窥视当时为了生而烦恼的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童国里的音乐家库拉巴库和诗人特库两个艺术家形象,认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芥川本人的艺术观;其次,通过对河童国里的"生活教"的探讨,明确芥川龙之介晚年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清朝小说《聊斋志异》中同名短篇小说影响的改写之作《酒虫》,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祛除酒虫是导致主人公刘大成命运差异性变化的重要事件。在改写原典的同时,芥川龙之介通过二度创作的形式,表现了作家对文学、时代和人生的多维思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经历漂洋过海后在岛国日本焕发出的全新魅力。  相似文献   

12.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取材于同名唐传奇《杜子春》,这是芥川龙之介饱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结晶之一。与唐传奇相比,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在主题提炼、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撰等方面做了较好的承继,但也进行了巧妙的改写,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纠结、苦闷的心理。这是芥川龙之介在追寻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对自我心路历程的描绘,同时体现出日本新思潮派作家注重艺术的完美与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论文从《桔子》的创作动机和背景入手,通过对"桔子"象征意义的分析,进而探究芥川内心深处矛盾而复杂的"明"与"暗"。  相似文献   

14.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66):28-2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十多年的短暂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罗生门》、《鼻子》、《地狱图》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代表作,阐述其历史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也是他探讨人性、揭露丑恶、赞美良善的有力武器。文章在分析其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基础上,探寻这些动物形象的特点及芥川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芥川龙之介与蒲松龄、芥川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两位作家创作环境及作品的分析,指出两人创作风格上共有的特色:在怪异与光怪陆离中溶注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分别选取一篇作品作为主视点进行比较,从题材来源、情节、中心事件与结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洞察了二者在形式内容方面的潜在的影响关系,同时辨析了二者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形成的创作上的差异、在人物刻画上的深度与力度的差异。通过这一比较,既使人能对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又使人对中日两国文学的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芥川热爱探讨人类自我意识的定位,揭示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其作品中讽刺最多的是"利己主义"。其中就包括他的成名之作—《鼻子》。《鼻子》从主人公内供的视角为出发点,揭露主人公内心的强烈的自尊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以及敏感偏激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了即使是具有高深修为的内供,也会十分在意周围人的眼光,这与普通人的从众心理无异。  相似文献   

19.
《杜子春传》选自唐传奇《续玄怪录》,流传到日本后在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杜子春》中发生了变异,作者对原著中的修仙原因与修仙失败的原因两处情节进行了改写,在结尾处增添了 一处原著中没有的赠屋情节.同时把作品的主题由原著的修仙不易,仙才难成变成了对世俗生活的留恋.产生变异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塑造了一系列由繁荣转为衰败、由存在转为消亡的景象,揭露和阐释了现实社会的变化无常及人性的悲哀,表达了一些自己对人性和生死的看法和见解,从本居宣长的角度来看就是"知物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