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将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直流电输送到电网上,需要通过并网光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以单位功率因数向电网输送.提出了对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电流跟踪控制和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的策略,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建模.给出了环路相关参数的设计过程和数字化控制,建立了逆变器的单相并网仿真模型.仿真得到输出正弦电流波形良好,且针对实际电网电压有可能出现的畸变、电压突变和光伏电池功率变化等情况进行了抗干扰测试.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基于该并网控制策略的光伏逆变器能高功率因数向电网发电,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跟踪精度高,并网电流的THD小于5%.  相似文献   

2.
由于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研究中需要根据光伏组件的工程模型建立其通用仿真模型。本文在对经典占空比扰动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占空比扰动法;同时,利用双闭环控制方法对光伏系统的逆变进行控制;最后,通过对光伏阵列、自适应占空比扰动算法和逆变进行仿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光伏阵列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光伏阵列的特性;所提出自适应占空比扰动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扰动法的不足;逆变输出的电流与电网的电压同频同相,达到了并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作为优化光伏发电效率和更智能化的设备,现在已经得到了光大光伏电站的青睐,传统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架构连接方式是通过组件串并联组成光伏阵列后连接大功率并网逆变器,存在当有阴影时组件和逆变器功率不匹配、工作温度高、寿命不长、监控能力有限等问题。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独特的架构使太阳能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具有可以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安装方便、扩展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电压型逆变器需增加中间升压环节的缺点,并达到扩大输出功率的目的,以电流型多重化逆变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电流型逆变器多重叠加的原理和移相控制方法对输出电流进行调节,并研究了整个系统的控制策略。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对并网电流进行了FFT分析,结果表明,电流型多重化光伏并网逆变器可以实现不同功率因数条件下的并网,验证了基于移相控制技术所设计的电流型多重化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课程实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构建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首先,通过Star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模型;其次,通过设置太阳辐照度、电池组件并联组件数,改变光伏发电功率;最后,采用Boost升压斩波电路,调节光伏阵列的端电压,进而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  相似文献   

6.
根据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供电需求,设计了一种120 ~ 850 V宽输入的辅助电源.为防止在输入电压过高时丢失开通脉冲,在传统的单端反激式拓扑电路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频电路.输入电压升高时,降低开关频率,保证导通时间大于开关管的最小导通时间,实现了宽输入范围电压的要求.采用DCM工作模式,峰值电流控制,在反馈电路中加入了2型补偿网络,保证了输出电压快速调节性和稳定性.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能够适应输入电压在大范围波动,可靠地为光伏并网实验系统供电.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模拟光伏并网实验装置,并设置了相关实验。装置硬件由逆变器、隔离变压器等功率变换部分和DSP、采样调理电路、驱动等控制部分组成。介绍了系统及各部分的硬件设计,给出了软件部分关键点的设计方法。在该平台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开设了20余项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宽电压输入范围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在光伏并网发电中,为了实现并网,直流侧电压必须高于电网电压幅值,这就对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有所要求。为了满足复杂的现场要求,该系统前端有一个直流升压电路,扩大了光伏阵列输出直流电压的范围。该系统由DSP控制,通过电压、电流测量电路和电网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使并网电流和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位,并将指令电流和并网电流的偏差通过PID控制算法使指令电流实时地跟随指令电流变化。另外,该系统有相应的通信接口,具有通信功能和扩展功能。  相似文献   

9.
运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设计了一款并网光伏发电控制器。该控制器由CPLD开发平台、温度传感器、接口电路组成,充电采用PWM方式控制。该控制器具有自动运行、双向切换的功能,可杜绝孤岛效应,并可对蓄电池的充放电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根据提出的光伏并网反激式微型逆变器系统框架,使用P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调节光照强度和温度这两个自变量,建立基于扰动观察法的MPPT模型、基于SOGI-PLL锁相环的光伏并网控制模型,以及反激拓扑电路模型.通过对各个模型,以及整体系统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各部分输出特性能够实现最终的安全并网,对光伏发电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光伏发电产生的直流电能要想并入电网使用,就必须要经过逆变器的逆变。有源滤波电路的拓扑结构和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又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根据有源滤波和光伏并网系统在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上的相似性,将二者统一起来共同控制,这样既可以实现光伏并网作用,又可以达到滤除谐波的功能。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LCL滤波电路在光伏并网和有源滤波上的不同工作方式,然后拿出一套可以满足二者共同需求的LCL滤波电路设计方法,达到逆变之后滤波的目的。阐述了LCL电路相比其他滤波方式的优势,并且对LCL电路的设计以及参数的选择进行了仿真,使其达到优化光伏并网逆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双Boost型高性能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提出带前馈双闭环的控制方法,实现并网发电的同时,对电网的无功作了相应的补偿。基于PSIM仿真软件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证实了所提出无功补偿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低碳环保意识的普及,以分布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型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分析了各类分布式发电的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DG的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的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V的控制原理,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模式的模型及控制方法,并将上述控制原理应用到分布式电源并网与孤岛运行方式切换的控制环节中。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分布式电源仿真模型,得到了系统在不同控制环节下的负荷电压质量以及DG输出功率等的仿真波形图,从而验证了上述切换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瞬时无功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适合光伏并网逆变器并网电路谐波检测的变换ip-iq谐波检测方法。利用MATLAB实现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的设计,通过PSIM软件建立光伏并网逆变器有源滤波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逆变器、非线性负载以及变压器等器件产生的谐波,会影响电能质量和安全。为了抑制系统中的谐波,使输出电流很好地跟踪并网电压,实现输出电流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带锁相环和电压反馈双电流环的LCL型光伏并网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对逆变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谐波,提高电能的供电质量,满足新能源光伏并网系统对电流谐波畸变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光伏并网逆变器温升自动测试的需要,设计开发了基于Agilent 34970A数据;件界面。目前该系统已运行在南京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逆变器温升测试中,实践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FB7桥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改进型双闭环滑模控制策略。电压外环采用准滑模控制,电流内环采用改进型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减小系统抖振的同时使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收敛为零。该控制策略克服了传统双闭环PI控制抗干扰性、快速性较差的缺点,提高了系统的并网电流质量和抗干扰能力。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双闭环PI控制策略相比,双闭环滑模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并网电流的THD,改善了并网电流的质量,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实验验证了提出的控制策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分布式光伏发电对降低工商业用能成本、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系统概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定义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面临的技术难题、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系统协调问题及人才缺失问题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优化政策环境、协调优化电网结构、加强人才引进、增强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基于LF2407A的光伏并网实验系统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电流测量和电网电压过零点检测等主要的外围电路,对PID控制算法和软件设计也作了具体的介绍。该设备的研制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和教学以及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色 《中学科技》2010,(7):32-33
21世纪,人们谈论最多的也许就是能源的短缺,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核能的开发给人类带来的是一系列棘手的环境问题,而太阳能发电让科学家找到了解决办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