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深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准对接”,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亟待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生成的伟大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键组成。基于此,以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意涵、挖掘优质资源与把握资源特性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实践路径,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思政课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旨在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与认同,引导其传承红色基因,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中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内容上的同一性,目标上的同向性。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有机融入;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有效融入;积极拓宽教学路径,做到广泛融入,切实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强劲动力。通过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旨趣、价值诉求、价值意蕴,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价值逻辑结构,标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遵循。在此基础上,以立足党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构筑“大思政课”主要阵地、拓宽多元场域传播渠道、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为着力点,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赓续高校师生的精神血脉,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精神宝库,其教学融入具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丰富思政课教学历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意蕴。在融入内容上,要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样态,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把握其精神内涵,在鲜明精神坐标中认识其多重维度,在党的奋斗实践中凝练其精髓要义。在融入路径上,通过双向教学互动实现灌输和启发相统一,通过社会实践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多元教学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针对融入过程面临的教学内容供给抽象性与红色资源具体化之间的矛盾、教学方式单一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价值导向一元性与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学方式上精良“配方”与学生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导向上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
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需要明晰两者构成契合关系的前提,即解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什么能融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根基、育人价值、现实需要上高度契合,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合理性、必要性。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点,以其生成逻辑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以其精髓要义融通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实践上,要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效融入。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激发学生使命担当意识、锤炼学生艰苦奋斗品格、树立为民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诉求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有待拓展、载体有待扩展、实践方式有待创新。基于此,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选修课程,建设红色展馆和网络公众号,常规化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中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三贴近”。在现实实践中,面对融入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支撑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道路已迫在眉睫。因此,只有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教师职能、创新教学设计、紧抓课堂建设、完善教学体系,逐步深化精神谱系教育的广度与力度,才能提升认知、增进认同,使民族地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重要的理论资源与精神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同源性、在价值逻辑上具有同向性、在内容逻辑上具有互补性。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注重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实践教学、借助网络教育等,加强学理阐释,确保融入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菲 《职教论坛》2022,(12):122-128
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高职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教育,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环节入手,将其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程;其次要融入实践教育环节,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再次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环境,构建全面立体的高职生教育培养体系,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刘志丹  金清怡 《大学教育》2023,(19):78-80+9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首要使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实现二者的互融互通、同频共振,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和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径,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百年历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了革命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凝聚了共同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内涵,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源泉和动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大思政”视角下引领和滋养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坚定青年学生走必由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提振信仰伟力,激励青年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在面对强敌时的强大精神定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两者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方面有内在一致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实践动力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要把握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筑牢历史记忆。在融入过程中,要坚持价值观塑造和批判思维培养相统一、知识灌输和故事启发相统一、综合融入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为上好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并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解。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训实习、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发挥新时代工匠精神育德育心育才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职业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关联性是其融入的逻辑起点,党和国家颁布的对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政策规定是其融入的基本要求。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其有效融入,应强化对其整体学术研究,将其精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及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梁杰 《河南教育》2023,(5):28-30
高职院校讲好“大思政课”意义重大,有着坚实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高职院校讲好“大思政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教材与教法的关系。讲好“大思政课”,要从教师提升“内功”、打造“营养丰富”的思政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