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师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高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分析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阐述高职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内涵及其必要性,最后探讨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庞辉 《成才之路》2023,(11):37-40
心理健康课是培育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阵地,它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走向社会。文章概述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分析以心理健康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并提出以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等举措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分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对今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思考: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提高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优化校园整体教育环境等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对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构建融合型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实施积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阵地,全方位融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进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以积极心理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期从微观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宏观上实现和谐校园,以致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以某职业学院和某大学的学生为样本,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六大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职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团队精神、感受爱、真诚、爱与善良;最差的五项品质为创造力、勇敢坚持、热爱学习、自制、领导能力.高职生在社交智慧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但在好奇心、宽容和心灵触动上得分却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等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且大多差异极显著.在高职生群体内部也存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针对结果,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主要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等,旨在发掘人们的快乐、愉悦、满意感。为了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处在困境中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美的需求。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升其审美教育层次,唤起高职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高职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美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美育教育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发现当前培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培养。提出将研究视野从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向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并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五点建议。最后,提供了“遇到困难我能坚持”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案例。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思想,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文章针对高职学生不良的心理特点,试图通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思想,构建可行性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方法,期望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阶段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情绪压力、自我认知和家庭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对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路径提出建议: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建立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价值;加强教师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并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融入课堂;在现有的心理支持网络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心理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并重以及培养专门的积极心理师资队伍等。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秋燕 《文教资料》2007,(21):136-138
文章认为,消极心理学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本文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现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原则、模式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必修课,旨在传授心理健康方法、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心理调适的能力。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梳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石国兴 《教育研究》2006,27(5):59-62
建构主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主动建构的。为此应该创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性目标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了解学生原有的建构域,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建构积极心理品质;坚持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利用学科渗透的渠道,挖掘和利用有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科资源;营造有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比,更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观点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并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是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本文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征,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抗挫折心理素质是个体应对挫折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挫折教育的基本目标.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类型,科学有效地预防和调适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保障和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时代要求。采用后现代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体系,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出发,结合高职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与成长经历,探索以提升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新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全新的心理学思潮,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从幸福感目标的树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