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育要把握时代脉搏,符合社会进步,结合就业需要,这已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共识。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作为涉海高校,理应站在时代前沿,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涉海翻译专才。因此,改革翻译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日语翻译教材,便提上了日程,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对于教材改革,本文主张应本着"方法传授、技巧掌握、突出特色、学练结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育,讲授翻译方法,增加涉海内容,结合练习训练。  相似文献   

2.
黄孙庆  黄家庆  葛磊 《高教论坛》2023,(7):21-25+124
构建适应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涉海学科专业集群,是广西高校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海洋强国(区)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北部湾大学为例,在探析高校涉海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主要价值的基础上,认为高校涉海学科专业集群的建设是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团队、“理实融合”课程体系、校内校外教学科研平台、管理体制机制等要素整合建设的结果,是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和海洋办学特色打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宜振 《上海教育》2024,(12):64-6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海洋强国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大国海洋战略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海洋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海洋强国建设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海洋强国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结合高校涉海专业女生就业的现实情况,加强对高校涉海专业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0—2014年涉海专业的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分析涉海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指出加强对涉海专业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涉海翻译人才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为宗旨,对涉海翻译人才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涉海翻译人才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举措,旨在构建涉海翻译人才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以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英语思政课堂建设以活跃丰富地方文化为落脚点,以英语教学为载体,发挥着培养国际视野与体现育人价值的作用。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综述,分析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类高校基于全人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情况,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分析其英语思政教学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重点探寻海洋强国理念下的英语思政教学优化路径,以期为涉海类高校英语思政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面对这一新要求,相应地高等教育也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落脚点就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经过百年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品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者着眼于分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合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来阐述它给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所带来的启示:在机制上如何建构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和“优先投资于人”,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对于人口大省的安徽来说,通过大力开发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口及劳动力的素质,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也就成为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教育是指依托各类自然资源,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活动。学校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推进自然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场所。海洋教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概念,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应对海洋世纪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回应海洋强国战略的呼唤,高校必须加强海权教育。当前高校海权海防教育还存在一些困境。高校加强海权教育必须更新传统海洋观念,强化海洋意识,建立海洋战略思维,建构大学生的科学海洋观。加强大学生海权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工程,是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我国要真正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质变与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随着2013年被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我国海洋旅游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是,我国涉海相关法律规制却相当薄弱,尤其海岸带法律规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海洋旅游的发展。文章从当前海洋旅游时代背景出发,对比美国和日本海岸带法律规制经验,通过调研,深入剖析我国目前海岸带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中国是海洋大国,兴海强国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战略,而作为国家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中国海洋大学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船舶与海洋类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现状的梳理,对4个主要涉海专业的建设特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地方海洋经济区域优势、涉海企业用人需求三个方面,探讨了未来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本校新设立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探讨,经过近3年的建设实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可为国内新开设海洋工程与技术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其松 《贵州教育》2022,(23):17-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建设人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与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海洋事业,其核心问题是人才的支撑,根本任务是人才的素质培育。海洋人才应具有的一般素质主要包括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热爱海洋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管控海洋的综合胜任力;其特殊素质主要包括海洋高技能人才与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扎实的涉海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人才应具备涉海复合型知识技能,国际化海洋人才需要具备宽广的涉海国际化视野。提升海洋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海洋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海洋人才培育的资金投入,科学设置海洋人才素质的评价标准,创新海洋人才素质的培养内容,完善海洋人才素质的培育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七大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明晰,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由世界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正确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高校定位的顶层设计,合理构建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首次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角度进行统一设计、部署。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漳州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对海洋经济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漳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制定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强和完善涉海设施建设;健全海洋开发管理与保护机制;坚持不断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外向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对涉海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迫切,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海洋信息类人才更加重要.所以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海洋信息类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广西区内海洋信息类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各高校提供海洋信息类人才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