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成功上演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英若诚译)。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文章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试评该中文译文剧本,从而发现其为话剧翻译中的佳作和典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绿山墙的安妮>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目的读者,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译文呈现出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译文的目的,满足了读者不同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快乐王子》为例,通过运用目的论三法则,对巴金以及苏福忠、张敏的译文,从如何实现翻译目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总结了目的论在童话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童话翻译策略,以期为目的论和童话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54):19-21
音乐剧《悲惨世界》因其极富感染力的歌声和台词俘获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其台词的浪漫元素要求相应的审美效果在字幕翻译中实现,字幕翻译本身的时效性和空间局限,得体的译本无疑是一大难题。本研究以官方音乐剧影片中中英文字幕为语料库,以目的论中弗米尔的翻译三原则和诺德的功能及忠诚理论出发,研究音乐剧《悲惨世界》字幕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结果发现:易于受众理解的归化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影射出目的论对于音乐剧文本翻译同样极具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视角来研究粱实秋、朱生豪及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旨在探讨当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时,面对戏剧语言特色和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该如何做出取舍以呈现出最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陈淑婷 《文教资料》2012,(11):25-26
《小王子》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目的理论指明翻译方法及策略主要由译本目的决定。目的理论把目标读者放到了比原文作者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两个著名《小王子》译本,试从目的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为了达到其译本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音乐剧《猫》可以堪称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部音乐剧,同时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票房居于榜首。《猫》剧是集舞台、美术、音乐、戏剧多种元素为一体的一部多元音乐剧,剧情时而扣人心弦,时而轻松活泼,把观众的身心自然代入剧中,剧中角色惟妙惟肖,深深吸引观众的心。该部音乐剧不仅表演生动形象,而且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相似文献   

13.
双循环进程推动着科技和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发展,同时也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许多外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纷纷在中国上映。字幕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是目的语观众深入解读电影的关键。本文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归化和增译等翻译方法,对《怦然心动》这部影片中的译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此类影片字幕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活着》作为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及文化,其英译本由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而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而隐喻的翻译既非常重要,也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活着》的语言朴素,也包含了不少隐喻的用法。文章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用《活着》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隐喻翻译的例子,并探讨和总结涉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陈羽纶所译的《冒险史之波西米亚丑闻》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具有本土化色彩,这是由陈羽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定位的读者群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突破了翻译对等的限制,认为译者可以做些恰当的变通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本文以简化现象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哪个译本更适合儿童读者。  相似文献   

17.
杨静雅  周晓曼 《海外英语》2013,(23):178-179
目的论由德国的费密尔(HJ.Vermeer)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目的法则",因为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为了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功能,译者在译文中所采用的翻译手段和方法会有不同。根据目的论,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这一著作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满足了不同读者群的需求,从而成功的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总结出文学翻译中的一些翻译策略,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唐梦婕  刘洋 《海外英语》2023,(22):37-3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杨静远和纪飞版本的《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对两译本中关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式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杨静远译本和纪飞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杨静远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口语化、句法结构更加简短、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段,而纪飞译本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结构,且省译原文的修辞手段,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造成的。就目的论而言,杨静远和纪飞的版本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证明了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