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帮助高校弱势群体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直观指标。校园社会支持系统对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帮助及精神支持、情绪疏导、安全氛围是确保弱势群体心理干预成效的重要因素。构建校园社会支持系统能极大地提升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干预成效,固化干预成果。  相似文献   

2.
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弱势群体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毕业生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经济弱势群体、学业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性别弱势群体等。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的推行,一个日渐扩大、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在高校中出现。关注学生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试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个日渐扩大、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也在高校中出现。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经济窘迫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受疾病困扰的大学生、痴迷网络及陷于电脑游戏不可自拔的大学生等四种基本类型。针对高校的弱势群体,要健全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建设,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王沛 《陕西教育》2009,(9):112-113
分析高校图书馆弱势群体读者的类型及特点,提出如何利用图书馆自身特点,挖掘潜力,更好地为弱势群体读者服务。明确为弱势群体服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问题的由来,讨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弱势群体学生中构建素质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转型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疏导调节机制及生命关爱教育救助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种类、形成原因及支持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教育和疏导,是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形成与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的有效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注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疏导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怀;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四是要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愈显突出.重视高校弱势群体就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对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应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社团建设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能够增强毕业生从业后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困扰着国家、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其中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尤其严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关系网络和“代际传递效应”,部分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以及弱势群体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文章从新时期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现状入手,阐释困境存在的原因,探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穷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是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不好、文化素质较低以及某些政策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正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在讨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时,不可忽略教育政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既有的教育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节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本文提出应通过教育政策来实现对弱势群体补偿的观点,具体阐述了教育政策对弱势群体补偿的必要性,讨论了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范围与对象、途径与方式,并对如何评价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开展社区教育,扶助弱势群体,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着眼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问题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形势下,对社区教育中如何扶助弱势群体进行了探讨,指出要立足社区,从文化、机制、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时代,因大数据等科技工具带有区别对待的弱点、其幕后操控者具有隐蔽性、数字行业追求效率及经济等原因,数字弱势群体的宪法性权利亟待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应基于赋权理论确立数字宪政的保障理念;参考国外经验,联合立法、政府、社会三层次的力量,针对性采取措施;通过完善立法解释、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建立行业规范等方式构建保障体系;改善仅凭市场调控数字行业的现状,回应法学的时代命题,保护数字人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是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贫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并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提出了扶助的建议,特别强调高校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如此,才能防止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泛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