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内当前对民营企业这一范畴的界定不一,有认为它是私有的,有认为,它是非国有的,也有认为它包括所有的经济形式,还有认为这一范畴不规范而主张取消的。这极不利于民营企业在理论上的澄清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在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即民营企业是由某一民间集体不可分割地共同拥有全部或部分企业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地去加以经营的经济实体。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困扰着国家、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其中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尤其严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关系网络和“代际传递效应”,部分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以及弱势群体家庭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文章从新时期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现状入手,阐释困境存在的原因,探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群体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犯错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群体。明确界定弱势群体,深层次分析此群体的犯罪特点,对于控制和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时,大学生也由“天子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这样,由于自身条件、能力的限制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偏见等原因,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顺利就业,必须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自己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毕业生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并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干预机制的若干对策,认为应完善就业改革,优化就业环境;弱势群体,强势关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引导弱势群体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就业单位青睐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王霞 《文教资料》2009,(9):217-219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则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焦点和难点,这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联系当前形势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的若干对策,以努力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所遭遇的弱势群体的尴尬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或者外部原因,在就业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困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顺利就业,对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界定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概念的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分为生理困难型、心理困难型、环境困难型三类,并分析了三类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就业扶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中经济弱势群体相继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科学合理界定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通过对辽宁高校545名困难学生的调查走访,我们认为应该坚持属地化、专业化、制度化和动态化的原则,将家庭年收入、高等教育费用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者结合来分层次界定,制定公平、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或者外部原因,在就业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困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顺利就业,对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排斥理论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并且这种排挤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从"游戏规则"层面和贫困生层面,社会排斥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遇到瓶颈的深层次原因。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制定防止就业排斥的相关制度,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氛围与就业环境,建立公正的就业体系。高校贫困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使自己成为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求职者。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并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提出了扶助的建议,特别强调高校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如此,才能防止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泛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计划也称SSA计划,是印度政府开展的旨在推动小学教育义务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运动。这场运动同样将促进弱势群体教育公平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为此,SSA计划采取了建立临时教育机构、实施女童特殊教育计划、实行全纳教育、推行反歧视行动细则等措施来弥合印度存在的性别上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差距。十年来,SSA计划在入学人数的提高、性别差距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阶层、城乡和地区的教育差距状况依然严峻。总体而言,弱势群体整体的教育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辍学率高、教育质量低依旧是弱势群体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农民工就业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农民大规模进城就业,成为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民工由于受社会等级制度、户籍制度、自身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进城就业在有效就业信息获得、就业条件、基本权利维护等方面处于十分不利地位。从观念、制度、政策三层面着手可改善农民工不利的就业地位。具体来说,政府、市民和农民工自身必须改变农民工低人一等的看法,从社会公正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现阶段,在可操作的政策层面上关注农民工的微观生存状态则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券思想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券理论不断完善和推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用于政策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对长兴、瑞安、衢州等地教育券政策设计和实践情况的比较分析,从法理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教育券保护弱势群体与弱势教育作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大批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涌入人才竞争市场,就业逐渐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并对就业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就如何缓解这种就业困境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拓宽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之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宏观经济政策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一些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垄断性行业收入畸高,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态;收入的地区差异偏大,加速了大学生向主要劳动力市场集聚就业;中小企业在经济刺激政策中受益不多,导致"无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性失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就要厘清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控房价,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作为就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就业数量的扩大,影响就业工作的全局。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赖就业数量的扩大,同时取决于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