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作家库切发表于1980年的作品,他寓言般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诉诸说教,使得读者可以将其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本文以福柯有关权力和身体的论述作为视角,对小说中权力和身体的关系进行重新解读,指出小说对西方文明欺凌异族野蛮本质的揭露,从而反驳外界评论对小说的不公正批评。  相似文献   

2.
俞晓红 《考试周刊》2013,(53):19-20
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等待野蛮人》一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权力网络中的反抗和迷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解构权力机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4.
生态主义理论者力图消除西方传统哲学理论中人为的天人对立,进而建立和谐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破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南非作家库切的寓言体小说《等待野蛮人》虽没有被明确界定为一部生态主义小说,但文章中对生态破坏的悲怆与惋惜,对征服与统治的批判,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的预言无疑折射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采用同故事自身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帝国野蛮与残暴的本质,引发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深刻反思,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小镇行政长官对"帝国文明行为"的不敢苟同到最后公开的反抗可以体验到库切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对人物主题功能的技巧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小镇行政长官的人物建构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建构中所起的主题功能。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政治寓言体小说《等待野蛮人》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潜意识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老治安长官的遗忘、探寻行为及挫折感,从中看出老治安长官对帝国的排斥和对野蛮人的同情和认可;梦的释义理论可以用来探讨少女、城堡、空白、孩子们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最终为殖民者指出通向和解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南非作家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段某帝国对某游牧部落野蛮侵略的殖民历史,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通过断裂的情节和无序的拼贴反映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同时,小说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及不确定叙事的运用,允许读者对文本隐含意义进行解码,加深了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人类无序、矛盾、虚幻、分裂、随意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曹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南下受阻后,安定后方边疆与"异民族"成为曹魏政权重要的任务。曹魏政权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政策,但基本上都是以稳为主,此举不仅安定了边界,而且促使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终受制于时代,曹魏政权的治"异"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它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创性使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其在小说语言、人物形象与本事和情节的陌生化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部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变形记》是弗兰茨.卡夫卡的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手法和叙述方式上非常具有特色。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其在小说的主旨、主人公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态度变化等的陌生化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部作品主旨成功揭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大黄制夷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不同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在乾隆五十一--乾隆五十七年关闭中俄恰克图互市中,清朝所采取的种种查禁大黄的措施,推动了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化.大黄制夷观念出现了多种演进模式,到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盛极而衰.随着道光九年至十年茶黄制夷(浩罕)的失败,大黄制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鸦片战争时期茶黄制夷(英)的失败促成了大黄制夷观念全面衰微.五口通商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仍不时沉渣泛起;咸丰七年,终成绝响.此后,大黄仍是重要的药材及出口商品,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屡为清人提及.  相似文献   

16.
俄国形式主义是盛行于20世纪初的一个重视文艺形式,强调文艺自主性,推崇"陌生化",主张从文艺内部来研究文艺的独特规律,并以建立一门独立、系统的文艺科学为己任的文学流派。文章阐述了其文学性和陌生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陌生化的内涵、意义及其缺陷。  相似文献   

17.
莫言《酒国》中极尽其形式创新的先锋性,深谙俄国形式主义者主张的陌生化之道,在陌生化手法运用上,具体表现在叙事视角的变换,叙述主体的分化,本事的情节化,变换事物的名称,反讽、隐喻修辞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陌生化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在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中。文章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其在语言组合和意义表达层面的陌生化,研究《边城》中语言作用于视觉、声音和情感所造成的阅读的难度和时延性,以此探究沈从文“陌生化”写作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