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复调音乐大师"巴赫通过高超的复调手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巴赫金则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体系,而南非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将音乐和小说的复调性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了故事的单声部纵向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声部的横向发展。三个声部的合音,组成了一曲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完美乐章。库切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塑造独特的人物、故事情节、叙述艺术,对文学与政治、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体现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凶年纪事》中大胆地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文学理念进行挑战,在论说和叙事之间嵌入互文性关联,但是作者既不做道德主题解构,也不以像是的先验含义来暗示小说形式,以此使得《凶年纪事》的文本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归来》是张艺谋回归文艺风格的一部优秀影片,取材于严歌苓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影片的取材积极回应了近年来大众的怀旧情绪,同时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叙事原则与商业传媒的热烈追捧。在处理题材的过程中,导演利用历史感的虚无、精神分裂式的主体与主体的情感消逝,来规避政治禁忌和赢得市场,符合当前总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全面的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不但外部结构是复调的,而且内在情感也是复调的。福克纳体验到人生的苦难,又充分认识到人的忍受能力,他深切地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又相信人类会创造美好的未来,他是绝望的,同时又主张反抗绝望,反抗那沉重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既是地方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是全面的、彻底的复调。  相似文献   

6.
《城堡》的研究现状表明,这部卡夫卡的巅峰之作,正逐渐的被解释成为多义的谜团。人们深入独白体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种价值标尺都被用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测量。《城堡》之所以在人们看来,像一个解释的迷宫,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根本特性——复调性。文章将对《城堡》的这一特性加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厘清这个解释的迷宫。  相似文献   

7.
钱付良 《文教资料》2008,(10):20-22
在后现代语境下,<红楼梦>在内容上刻意对内容的消解而远离政治与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以"新奇别致"的审美游戏的方式来加以表现,在语言上则以形而上的意识对语言结构的颠覆来冲击封建理性主义的顽固结构体系.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方面都使人意识到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8.
从作品主要人物C先生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危言》中刚性的政治批评观点和《随札》里柔韧的人文情怀。通过对国家意志本质的揭露和对公民权利入木三分的分析,库切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民主进程中有关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霸权现象;在理性之外对耻辱感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任何形式迫害的批判,暗示了公民个体可以拯救自身尊严的三种方式;对亲情的怀念和对经典的推崇则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人生情趣和深厚的老年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话语范畴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主体间性和历史意识等后现代文化哲学意蕴,可能成为承载和促发经历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的丈化转向,从而解构现代性“精英文化霸权和暴政”,复归、张扬侧重“个性生命意识”和人的“解放旨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话语范畴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主体间性和历史意识等后现代文化哲学意蕴,可能成为承载和促发经历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的丈化转向,从而解构现代性“精英文化霸权和暴政”,复归、张扬侧重“个性生命意识”和人的“解放旨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结合时代,从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及白话与言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狂人日记》的叙事智慧,显示了鲁迅在新学之初的伟大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一部民族新人诞生的精神史诗。发现黑暗、发现吃人与被吃的荒诞、发现自身背负四千年重担而又在绝望中求生的狂人,以其难以摆脱的被吃焦虑、心灵挣扎的复杂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赎努力,谱写了心语、对话、独白、呐喊的史诗乐章,并采取剥掉语言的外衣直取本义的形式构筑了更高意义上的象征体系,从而获得了读者整体认同,但其作为现代中国人精神史诗的解读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是增强认知共性和语境效果的最佳手段,减少人们对话语进行处理加工时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多学科视角下的语篇和性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语言性别研究已逐渐成为对语篇性别差异的探讨。国外研究者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语篇和性别两者关系的内在规律、受制条件和互动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作为一种常见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语篇和性别关系不是现存的一些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能够彻底诠释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新的理论模式来分析新环境下的性别对语篇的影响作用,正确理解语篇、性别身份和语境的含义和范畴,这对语篇和性别自身理论和分析模式的发展更加有益。  相似文献   

18.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 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辛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 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