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芹  胡晓静 《考试周刊》2008,(14):167-168
数字化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着人们迈向一个灿烂辉煌的未来.在科技、文化相对集中的大学校园里.数字化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大学生传统的课堂学习受到挑战,网络学习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什么叫网络文化?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代表一种生存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做人方式等等。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和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虚拟生存”或“网络化生存”方式,称为网络文化。它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教育问题,首先要弄清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因为…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的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虚拟生存”或“网络化生存”,称为网络文化。它是一种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文化。它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电视报刊上披露的一个个青少年误陷网络的典型例子中感受到,也可以从街上大大小小网吧中挤满了学生感受到。因此,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了解网络文化、认识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就显…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使得人类生存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着变化 ,也深刻地影响着人文精神的现代发展 ,影响着人的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 ,还远未成熟 ,但它对大学生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很大的。网络文化象一把双刃剑 ,影响和冲击着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网络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对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动反映 ,信息网络技术一经渗入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 ,其价值就不限于技术层面 ,而是具有了文化意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媒体,网络传播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它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且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它是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质文化。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与网络有关。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上网者的使用方式等。网络文化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开放性、多维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网络文…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它是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借助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质文化。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与网络有关。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包括计算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上网者的使用方式等。网络文化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开放性、多维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以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强烈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直接导致了教育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载体,不仅影响着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与多样化将是21世纪的特征。信息时代将对人类的文化、教育、科研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远程教育的兴起、科研方式的变化、社会需求文献的特点和高速信息网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由传统图书馆向新型图书馆转轨的严峻挑战面前,高校图书馆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强馆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的迫切需求。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图书馆保存着人类文化典籍,在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文献保障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今信息时代 ,大学是创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阵地 ,网络则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1997)一书中说 :“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 ,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网络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文化 ,正变革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 ,随着网络与青年大学生关系的日益密切 ,网络也正改变着大学传统的教与学的活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会受到网络的影响 ,网络环境日渐成为众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一、网络环境及其对大学生道…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本文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旱已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就曾经指出:“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现代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并由此产生了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物质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视野下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带来了新型的文化样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这种文化可以被称为“数字式文化”[1],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它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同时,社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也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拟从网络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手段和设备,改变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自由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和影像化是当今社会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它们代表着一种新的表达世界的方式,并且对传统的文字表意系统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数字化和影像化的文化内涵及它们与传统表意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今天,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中学生,由于好奇、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数字化的影响尤为深刻.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数字化生存给中学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关注网络文化,关注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对数字化给中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微博时代"交流方式的"虚拟场"溢出到现实域,自媒介似乎是一种隐喻,用强大有力的方式在暗示、表征这个世界的变迁或对社会心理结构的冲击。"微时代"的网络文化认同、道德与秩序改变着心灵的体验方式和生活的维度,"湿性社会"的黏合力构建在社交网络熟悉度弥合中的朋友圈,体现了数字化延伸的人脉。微博的"快表达"呈现交流节奏的提升,"人人是记者的时代"成为一种"身份认证"和舆情导向的可能,提升了话语权与表达权。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文化的时代,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网络文化,正以其独有的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现实世界,逐渐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并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在我国,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契点,网络学院蓬勃发展,尤其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开展,更使得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由于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技术应用、评价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