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既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和谐理念包括"和而不同"和谐价值取向;"仁者爱人"的和谐处事态度;"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和以"修身"为道德准则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儒家文化的和谐理念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知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养思想.因任何事物都由萌动之“几”发展至盛大之“势”,“几,”对事物发展而言,具有先兆性、同时又具有可控性,因此在道德实践中“知微”、也即“观几”,明察善、恶端倪及其背后的意念,采取应对策略也就十分重要;“知微”的具体实现路径是诚意、慎独,即强调心静以明性.儒家“知微”观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修身及家庭、学校德育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修身即完善人品搡行,提高人生境界,是齐家、治国抱负实现的前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高尚的大儒风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最高人生。儒家修身正心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谐理念意蕴丰厚,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包含了如何实现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路径.其"正心修身"、"仁者爱人'、"贵和尚中"等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6.
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学、思、行陈波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的活动及形成的精神情操和达到的思想境界。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学、思、行则是先秦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科学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是一种求真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则是一种求善的教育。毫无疑问,儒家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教育。儒家教育的目标是教人如何做人,以充满人文意味的道德教育去培养人、教育人。所以,与现代教育注重求真的科学教育比较起来,传统的儒家教育显得不那么重视科技知识和求...  相似文献   

8.
儒家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的管窥陈大络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是什么呢?蔡元培解释为"总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孔子说:"仁者人也。"①仁乃是做人的道理,是谓人格;但是及之于政治,则是"为政在人"。②也就是说,治理国政,要得到好人。依此推论,...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儒家的修身观、自省主张和行仁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學人寄語     
正儒、释、道與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虚是修身做人,强調人的德性修養和人文教育。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成聖賢、君子,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成眞人、神人,佛敎的理想人格是成佛陀、菩薩。其修養要旨表明,生活在凡俗、现實之中的人,總要不斷追求一種理想的勝境。士人以此安身立命。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遇敎化,通遇民間社曾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祠堂、鄕約、  相似文献   

11.
王云庄 《寻根》2001,(6):61-63
寿,是人类对于生命的无限奥秘不断追寻的亘古梦想。在中国,千百年来,寿与福禄禧并列而用,成为美满、吉祥的象征。中国的寿与儒家的修身、佛家的养性、道家的效法自然,与中国传统化的生命观、伦理观、价值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于清端为政清廉石春清代康熙朝群臣之中,于清端的贤德清廉堪称第一。湖北罗田,最为荒僻,谁也不愿意到此地做官,大家都说,即使是王恺、石崇到了罗田也不能有什么建树。于清端不以为意,欣然去罗田赴任,而且在罗田政绩卓著,他的做人原则是"动心忍性"。"食、色人之...  相似文献   

13.
秦简中有不少关于吏治思想的记载,如《语书》、《为吏之道》等,通过与《论语》中儒家思想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法家思想虽然是秦的统治思想,但儒家思想并没有被秦的统治者所忽视,在官吏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仍然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性论。人性论是做人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儒家哲学的精髓其实是人生哲学,或者说,儒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先秦时期,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天生之性差异甚微,后天的习染则会导致不同。孟子首倡性善论,以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存之即人,扩而充之便为仁义礼智。舍之即兽,寡欲和求放心以补救之。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为人性不美,故极力劝学,倡导教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由此又阐发出许多道德观念,"信"就是其中之一。《论语·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是与"恭"、"宽"、"敏"、"惠"相并列的仁德的表现,是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从修身到平治国家天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隐士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通常我们一提到“隐士”,就会想到佛道两家的“隐”,因为这两家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出世的,所以信仰此两教者很自然地成为“隐士”,而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集体责任,  相似文献   

18.
《尚书·洪范》突显出来的治道精神,可以看成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新生的周王朝在取得政权之后无疑亟需前朝的统治经验,殷商遗族箕子向武王陈述的"大法九章",就在于构建"无偏无颇""无有作恶"的王道政治秩序,以期达到"彝伦攸叙"的社会效果。通过爬疏"洪范九畴"中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中国伦理本位的发源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理性的长成,这对于深入理解儒家人文主义与王道政治理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方立天儒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和心性等领域的影响是强烈而巨大的。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儒家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儒家...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04,(4)
一、居士学者欧阳竟无(1871~1943年),名渐,江西宜黄人,学者多称之为宜黄大师,对中国近现代佛学的复兴和佛教的教育事业多有作为。欧阳竟无在家乡启蒙,接受的是传统儒家式的教育,20岁时还捐了一个秀才的名分。若按一般常理,欧阳竟无将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