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都因未敢用力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2.
教育无痕     
陈就芬 《师道》2006,(4):41-41
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他听见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  相似文献   

3.
《辽宁教育》2008,(5):46-46
所谓教育情怀,应该是对教育的一种痴迷,一种疯狂的热爱,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每个真正的教育者都要有这种姿态,这种品格,这种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徐斌 《江西教育》2014,(3):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马向阳 《上海教育》2011,(22):60-60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坚守人文情怀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努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现代青年,使每一个青年学生不仅拥有知识、经验、理性与科学素养,而且还要拥有一颗善良、丰盈和美好的心灵,在生活与工作中,懂得尊重与感恩,能够宽容与理解,崇尚自由与公平,遵守秩序与法则,做到互助与友爱,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徐斌 《江西教育》2014,(8):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最包罗万象的学科,教语文是最辛苦劳碌的。然而语文又是最具人性的学科,教语文最能感受人间冷暖;语文也是最美的学科,教语文最具美感享受。于是,作为语文教师,我在辛苦之中有着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享受为人师、为人友的快乐;有着与文本的触摸对话,享受在文学殿堂徜徉的愉悦。语文让我更睿智,让我更有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王俊杰 《天津教育》2014,(17):43-44
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淘气的学生,教师苦心规劝,忧心如焚,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怒目相对。为何好心换不来好报?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德育情境设置的不科学:每个人都本能地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训斥式教育,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有痕德育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排斥,于是教师的“好心”自然就被学生当成了“驴肝肺”。  相似文献   

10.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在我看来,“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意义的课题,与其他数学课题研究相比,更显现出一份诗意与灵动,更体现出数学教育的人文情怀。“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在教育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懂得一种规范、习得一种知识。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语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有效的课堂对话,能让师生间的心灵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题语一、课例背景2010年3月,笔者参加杭州市思想品德及社会学科的领雁工程培训时,在杭州市朝晖中学上了一堂汇报课,教学话说大众传媒一课。现撷取授课中笔者与学生对话的几个片段。片段一:导入时的对话教师:很高兴来到朝晖中学上  相似文献   

14.
李光 《河南教育》2008,(10):50-51
高职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又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在高职教育的创始阶段,人们集中力量寻找高职教育的特质,人文教育曾经被冷落.……  相似文献   

15.
教育无痕     
张瑞兰 《河北教育》2005,(23):37-37
听课时,常常看到以下情景。镜头一:公开课上,一位同学表现欲特强,一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还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在老师面前晃来晃去。老师和蔼地对他说:你回答了好几个问题,都特别棒,这回由你来点名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好吗?这一学生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中渗透人教育,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之精神振奋,情感集中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营造体育课的人情怀,增强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当前二期课改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3."潜移默化中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在自身需求发展中的自主建构过程。无痕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主要的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与"退"的艺术。通过适当的"退"和必要的"进",能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等知识,小学数学课程在内容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性。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为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提供了充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94):128-129
困于"应试""机械背诵"或"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失去了该有的浪漫生机和动人意蕴。要摆脱眼前这种"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需要教师用心"看见"学生,厚植人文情怀;善于激发情感,注重以情动人;巧用文化浸润,提升人文素养;真诚评价,创新反馈方式;着眼长远,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诗意盎然的一方天地。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无痕     
周日到朋友家做客,他向我倾诉了一件烦心事: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班主任老师让你到学校去一趟。”第二天朋友见到了他的、班主任老师。寒暄几句后,老师便将孩子叫到了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和家长的面,开始数落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