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自然审美史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自然审美思想极为发达的中国相比,西方自然审美思想较为贫泛,而且,西方自然美的欣赏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二分、人高于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不同于中国式的与万物为一、与万物同春消融于自然的审美方式。本文在简述西方传统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暗示出西方自然审美中重主体轻自然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唐代自然审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全面继承了魏晋开拓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于自然审美直接形态——纵游山水上,柳宗元可为代表,他因仕途失意而独得山水之美,自觉、细致地传达了自己的自然审美经验,其山水文字是唐代自然审美成果之结晶。白居易“中隐”理论是唐代自然审美间接形态——园林建筑的思想基础。唐代不只在外在形态上皇家、寺观、私家园林全面发达,花卉栽培和赏石之趣反映了自然审美趣味的细腻精致化。艺术的自然化是唐代自然审美拓展形态——山水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以诗歌为代表,自然审美极大地影响了唐诗的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人与自然建立起全面、深入的内在精神联系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魏晋自然审美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是中华自然审美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纵游山水风尚将庄子逍遥游自然审美思想转化为现实;在直接欣赏自然基础上发展出自然审美三大拓展形态———园林、以物喻人和山水艺术;在审美观念层面,提出“物感”说这一立足于自然审美的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甄娜 《文教资料》2009,(31):192-193
服装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其内在艺术气质受民族审美意念的主导。教师在服装史教学中,将理性的史论知识转换为对历史服饰形象的审美感悟,有利于全面提升服装专业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传承民族艺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自然从未离开过人类的眼帘,古往今来,人们总能在自然中寻找到精神所需,但是,人们对自然审美价值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层面。如果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审美价值层次,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其分为:生命价值、生存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增生价值四个层次。充分认识自然审美价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自然学科的审美教育具有审美因素的内隐性、审美过程的间接性和审美评价的客观性等特点。培养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表达等四个方面。自然学科的审美教育,应渗透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随着自然学科课程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审美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登临胜境,或直抒胸臆,或寄情抒怀,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促成了表达美感体验的旅游山水文化的形成。作为其中最夺目的奇葩,历代诗人留下的千古绝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概括出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些名山胜水更高的观赏价值。本文以古诗名句为线索贯穿全文,借用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阐述了旅游中自然山水的审美,希望游者能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欣赏自然山水的天然美与文化美。  相似文献   

10.
11.
斗转星移,春秋代序,历时十二载,《中国历代美学库》(以下简称《库》)终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由名美学家、北京大学叶朗教授为总主编。我参与唐代部分的编写,从中获得了不’少教益。  相似文献   

12.
女数学家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历史上著名的鲜为人知的女数学家的生平及其对数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若干方面,阐述了关于微积分发展史的美学思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新批评派以摒弃对文学史的分析而著称,但是通过分析三位早期新批评派理论家——休姆、艾略特和瑞恰慈的理论思想,可以看出这三位早期新批评派理论家并没有像后来新批评派那样摒弃对文学史的考察。他们的文学史观可以总结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有机观”,但是,可惜的是,后来的新批评派并没有继承这两种文学史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育不仅删去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而且将世界历史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追踪世界历史进入晚清教育体系的历程,分析其时代特征和社会影响,希望为上述问题提供一点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在18世纪以后被一步步构建起来的。1769年的莎士比亚庆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为莎士比亚举办的庆祝活动,他的组织者大卫·加里克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也是莎士比亚的狂热崇拜者。这次庆典从筹备到举办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波折,但又被加里克一一克服;它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却因为其影响深远而在莎士比亚文化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史学的审美     
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史学所蕴涵的真实性、创造性、理性思维、时代性以及对人类审美情操的陶冶,无一不展示着美。认识史学的审美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美学教材相对集中地关注到艺术美学,把艺术看作是探讨美学各种问题的核心领域甚至唯一领域,自然美学则比较少。自然美学的推进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这种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学教材中自然美学的地位。这两种美学形态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我们应该将自然美学融入审美知觉论、审美体验论、审美形态论和审美教育论等美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构建相对合理的美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