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合球"问题主要是与球相关的切、接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考生的难点、易失分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切、接点,通过切、接点与球心作出截面,转化为圆的切、接问题。球化为圆的问题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适当的"割补"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记得有人说过:国画,“墨处是画,白处也是画”。这的确道出了国画的真谛。其实,国画就是“墨”与“非墨”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画”。把画引入英语教学能省去从言语表达到意会的“译解”过程。可明显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比如,边画小鸟边进行语言叙述:“This is a little bird.”也可边画边操练,老师画一个“⊙”,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回答:“A son/A cake/A ball.”老师接着把“⊙”画成汽车,  相似文献   

4.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5.
如图 1,我们看到正四面体内接于一个正方体 ,此时 ,正四面体的 6条棱恰为正方体的 6条面对角线 ,正方体的中心也是正四面体的中心 .我们可以将一个正方体切割成一个正四面也可以将一个正四面体补形成一个正方体 ,利用这个事实 ,可以通过正方体研究正四面体与球体的切接问题 ,从而化难为易 .在多面体与球体的切接问题中 ,正方体和正四面体与球体的切接类型是最丰富、最全面的 .主要有 ( 1)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外接球 ;( 2 )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内切球 ;( 3)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棱切球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作出过它们“接”“切”点的轴…  相似文献   

6.
华山 《教书育人》2002,(3):47-47
过年了,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窗户、箱柜、水缸、粮囤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表达“迎春接福”之意。关于民间贴福字,有不少有趣的传说,一说是姜太公封神时,他老婆也要请封,姜太公说:“你到我家来我穷了一辈子,就封你为穷神吧。”老婆不高兴了:“叫我蹲在啥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从此流传开来,老百姓家家都贴“福”字,希望新年富庶,驱走穷神。还有一说,说是相传明朝年间,有一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到民间查访,来到一个小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画。画上一个赤脚女人,怀抱大…  相似文献   

7.
别了,“线”刘军选构思:接三(4)班的班主任不久,我便发现每张课桌上都有一条“三八”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于是怎样消除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八”线,便成了我工作的当务之急。经过一阵思考,我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来解决这一问题。准备:1....  相似文献   

8.
一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孩子。4岁的女儿兴冲冲地把她画的一幅画递给我看:画面上鸟儿在飞,鱼儿在游。虽然笔法笨拙,却也憨态可掬。突然,我的视线落在画中的太阳上。“咦,太阳怎么被涂上了蓝色?”这时候,孩子的老师走过来,夸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套路是教师切人正题后就按设计好的教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看不出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困难,也难得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和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也不可能出什么“彩”。  相似文献   

10.
今天到学校接儿子,竟被老师告之:儿子画画很棒,是班里画得最好的小朋友。惊喜之余,有些意外:我和先生都自嘲是没有艺术细胞的人,怎么会冷不丁蹦出一个“小画家”?细细想来,儿子这个“小画家”竟是我在不经意间“吹捧”出来的。儿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会画的第一个图形是“1”,我很庆幸那时没有说,你画的什么呀,弯弯曲曲的,说是1吧,还躺着。而是对儿子说:“这不是个1吗,安安会画1了,真棒。”尽管儿子最初画的都是些无意义的曲线,我仍给他由衷的赞美。小家伙乱涂的兴趣水涨船高,兴之所至,笔不离手,我家和他爷爷家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集体备课中,同年段的老师谈起了最近的教学问题,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学生在“画高”方面的困难。我校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画高”是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师用书》上建议“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但实际已多用了3课时,仍感觉学生在概念理解及作图方面不尽如人意。在“画高”上,学生的错误率也非常...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我们知道,“木”是象形字,画一棵树——“?”(如果画两棵就成了“林”,意思就变了);“竹”也是象形字,但是却画了两根竹子——“(个?)”——来表示,这  相似文献   

13.
刘能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45-46,50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数”和“形”。数与形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既可以由数来研究形,也可以由形来研究数。华罗庚先生告诫我们,在解决教学问题时,不要“得意忘形”,即是要求我们解决问题时重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在解决有关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常通过引入数字参数、角参数或建立坐标系,把图形问题转化为数字式式子的计算问题来解决。同样,有关数字式式子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画出相应的图形,根据图形的直观形象,迅速找到可靠的解题思路,使有些看似很难、很繁或根抽象的问题,得到简捷、…  相似文献   

15.
论“读画”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只有通过“读画”方式才可能解读其构图符号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虚静无为的心境则是“读画”的首要条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斋式读画”方式,它恰如其分地与传统书画艺术诸因素之间达成一种互为适应的默契,读画者身处其中自得自乐、圆满自足。  相似文献   

16.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首要问题是物体的“形”,对“形”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透视规律观察“形”是正确把握物象的前提,而对于“结构”的正确理解和分析则是画好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形”与“结构”的关系,因为它们是画好一幅素描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培养﹃意象﹄思维掌握﹃写意﹄造型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的探讨成县师范学校徐越在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其一,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去枝存叶,去本求末,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其二,缺乏...  相似文献   

19.
齐宝清 《早期教育》2006,(10):31-31
“由于工作繁忙,我不能经常到幼儿园去接女儿,所以很遗憾从来没有欣赏过孩子的作品,今天通过网络欣赏到了孩子的美术作品集,不敢相信我的孩子还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画!太感谢老师了!”  相似文献   

20.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常用的两句成语,也是人们评论教师课堂艺术时常用的“行话”。“画龙点睛”来源于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传,他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画眼睛。后来他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刚画完,顿时雷电大作,墙壁震破,这龙就飞上天了。“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