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2.
沈芹  王后雄 《化学教学》2013,(1):9-10,24
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持有"圣经式"的教材观,他们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人教版中"物质的量"为例探讨了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特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立足于教材,开展备课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不敢补充必要的新知识,不敢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实践内容,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我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使用教材,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赵玫瑰 《考试周刊》2012,(48):18-18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完全有权力对它做出适当的"剪裁",创造性地使用它。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就是教师的备课解决好了以下问题: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已,这就要求教师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紧扣教材为紧扣课程标准,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种"生成性",与"开放性"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性)、教师的灵活驾驭(善于捕捉、探究)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它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也不是教师备课上课的全部,而是体现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的作用,为营造有效课堂提供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属性",理解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既要备"大纲、教材",又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即自信力、兴趣、注意力等状况,这就要涉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设科一百余年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格局一直是文选模式,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自本世纪初(20世纪)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运用文选型教材,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文本解读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它类似于我们平时的备课,但又不同于备课,侧重于对课本的分析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多教学构想。本文是我们尝试以《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依据"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文本解读观,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得到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4.
<正>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和载体,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都经由教材传递和表达。教材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传统的"学科中心"教材观下,教材是教师的"圣经",教师要吃透教材,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学生要按教材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按教学进度完成教材指定的教学目标,以至于神话了教材,僵化了课程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但课堂效率离不开教师的备课。备课是实现课堂"轻负高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以备课带动教学,从课外延伸到课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的语文"常态课",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制造障碍;有些老师一味追求的"新、潮、怪"的"奇态课",也让学生云里雾里。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为例,谈谈如何让备课"给力"语文课堂。一、立足文本语言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课堂的精髓在于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课要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把教材奉若"圣经",甚至连教参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随着新课程将"对话"引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备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备课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有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不忘记"二次备课",这样,就能展现出备课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法则",随着新课程的到来,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历来,都是课程、教材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按着课表、捧着书本,跟着教师执教棒"舞蹈"的份儿,说白了,就是学生只能一味去适应课程、教材。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才是学生学习政治的最好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我们教师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课程教材的发展史来看,教材观可概括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唯教材是从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材观未能实现由知识教材观向智慧教材观的转变.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且教材是教学的惟一资源.知识教材观导致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失衡、基础知识与学科整体相矛盾、学术性与实践性相冲突,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等现象.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智慧教材观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张扬.教学方法的变革必须树立智慧教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