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课堂上,老师提问:“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它看见了什么?”好几个学生回答:“小猴子看见了玉米。”这种回答,应该说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读懂这一个句子:“它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这一句话有四个分句。第一分句是结构完整的句子,第二、三、四分句都是承前省主语的句子。第一分句是回答老师问题的依据所在,其结构是:  相似文献   

3.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对如何评价小猴子下山后的行为,以及学生应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应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件事还没有做好.又去做另外一件事,就什么也做不好。另一种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学习小猴子“为了争取最大的工作效益,要敢于舍小求大”的思想。对小猴子的行为,一个是贬,一个是褒,孰是孰非?认真分析课文,笔者认为第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原因有四点。其一,课文的教育意义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对小猴子下山后的行为是褒还是贬,应根据课文具体内容来分…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创设“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想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化问题,创设“愤悱”情境,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说的目的。我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过程中,一名学生就小猴子下山一无所获一事对我说:“老师,山下这么多东西,小猴子怎么空手回家呢?”这位学生的语音一停,又有几个学生发表了同…  相似文献   

5.
《小猴子下山》是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应从图入手,图文对照,达到以图会文,学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的目的。根据课文前4段段落结构相似,有些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特点,故又可运用范例导学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读懂第一段,其余几段采取“辅读”,放手自学形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养成自学习惯,初步掌握读书方法。一、从图入手,整体感知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小猴子(板书)同学们都看到过,但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哪里呢?在山上。有一天,一只小猴子想下山去玩玩(板书完课题),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干了些什…  相似文献   

6.
课《小猴子下山》,讲小猴子下山一趟由于三心二意,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着手回家。有位教师在学生学完课后“独辟蹊径”地引导学生:“小猴子真是一无所获吗?它能得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猴子会总结经验。后悔当初不应该三心二意。这正是本的教育意义。但教师似乎不太满意,又追问道:“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了吗?”于是终于有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莫非还有不怎么做语文的事的语文课?有的。比如,上《小猴子下山》时,大部分时间在"讨论"小猴子做得"对不对",在"帮助"小猴子改正"错误";上《只有一个地球》时,一会儿要学生揭露人类破坏环境的恶行以及造成的恶果,一会儿又要学生保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上《七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人们在已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和加工改造,创造出来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新形象。想象力越强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又喜欢直观形象。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时,只有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才能收到较佳的效果。现以《小猴子下山》为例试谈如下。   课文《小猴子下山》,叙述的是小猴子下山掰玉米…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扛、摘、捧、抱、追等,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新的课程理念也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呵护孩子的“异想天开”和“与众不同”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次,我上《小猴子下山》一课,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时,我引导学生想: “小猴子下山掰了玉米,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摘了又大又圆的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了,想一想小猴子回家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妈妈,我本来可以带回好吃的东西,可是我却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扔掉了,只好空着手回家,我以后要改正做事不专一的坏毛病。”“妈妈,明天下山我一定记住今天的教训,不再见一样丢一样,要一心一意地把东西带回家。”正当我打算要总结全文时,仍有一  相似文献   

11.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看图学文.通过五幅图和五段文字,描述一只小猴子下山来,看见什么,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2.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 ,先掰了一个玉米 ,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 ,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 ,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 ,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中配有五幅精美的插图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象化的语言 ,是触发学生想像的媒介和学习课文的凭借。教学中可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认真挖掘图中蕴含的训练因素 ,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材这一“例子”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这篇课文可分为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自主观察 ,试说故…  相似文献   

13.
《小猴子下山》是“九义”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多幅图学文。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建议可以通过“看、读、说、演”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辽——了解回意“看”就是观察图画。可先让学生整体看图。教师可按顺序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摘桃子”、“搞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五幅图。待学生认真观察后问:①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②这五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让学生再进一步看图,边观察,边思考:①小猴子下了山都到过哪些地方?②小猴子都做了些什么事?③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相似文献   

14.
[问题呈现]"12、13减几"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猴偷桃子"的故事:有一次,小猴子看见一个装着桃子的篮子,篮子里有11个桃子,结果小猴子嘴馋偷吃了6个,请问篮子里面还剩下几个桃子?(生答)小猴子觉得桃子特别好吃,就回家把家里的11个小伙伴一起叫上,下山去了.刚下山,它们就看见一棵大桃树,小猴子就全部跑到树上摘桃子去了.树上该有多少只猴子呢?(生答)不一会儿,就有4只小猴子吃饱了从树上下来了,请问现在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生答)   ……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掌握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比较能力。激趣导入教师出示幻灯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搞回了8根玉米棒子,它非常高兴,于是想把8根玉米棒子分给两个好伙伴。小猴子可能会怎么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与分法相对应的灯片,并总结分法:一共有7种分法,其中两个伙伴分得一样多的玉米棒子的分法叫做平均分。点评:从种种分法中,比较、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作了铺垫。实践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做游戏:以同桌为一组,学生先数一数桌上…  相似文献   

16.
我听老师主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达10余次。他们的教学道具不断花样翻新,解读课文却老调重弹,惊人的一致,都有一个类似的环节:“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摘了玉米;看见了桃子,丢了玉米,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就又丢掉了桃子,抱住了西瓜;最后又看见了兔子,就丢下西瓜,去追兔子。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问题呈现】“12、13减几”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猴偷桃子”的故事:有一次,小猴子看见一个装着桃子的篮子,篮子里有11个桃子,结果小猴子嘴馋偷吃了6个,请问篮子里面还剩下几个桃子?(生答)小猴子觉得桃子特别好吃,就回家把家里的11个小伙伴一起叫上,下山去了。刚下山,它们就看见一棵大桃树,小猴子就全部跑到树上摘桃子去了。树上该有多少只猴子呢?(生答)不一会儿,就有4只小猴子吃饱了从树上下来了,请问现在树上还剩下几只猴子?(生答)  相似文献   

18.
小猴子下山     
《小朋友》2007,(10)
时间:一天角色:小猴子、玉米、桃子甲、桃子乙、西瓜、小兔子地点:玉米地[幕开时,小猴子蹦蹦跳跳地从山上下来。]小猴子:小猴我今天下山来,要带些好东西回山里。(高兴地)哇,这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我要带一个玉米回家。(走到玉米前)我就把你带回家了。  相似文献   

19.
<正>一、用好直观教具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快乐"因素,做好直观教具的准备。如进行生字教学,或先出示实物、教具、彩图;或以黑板为画板,边教字边画画;或采用新鲜有趣的实验演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集中注意力,接受知识。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我把画中的小猴子和小白兔先用硬纸板制成活动图片,再制作一些长长的玉米棒,圆圆的大西瓜,红红的桃子。然后展开画面,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按书上叙述的顺序让小猴子先后来到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二册14课《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的小学课文。目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传统的参考资料,大都认为该文中心主要是说明了“三心二意就什么事也干不好”。笔者认为这样归纳课文中心有点简单化,太委屈这只小猴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