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愈加进步以及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要求语言交际的精确化。今人写同音字往往造成人们理解的错误,给人们的交际带来障碍,给信息的传递带来麻烦;费心、费力、费时,有百害而无一利。是语言规范的重要对象。古音通假,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由于它与今人写同音字有某种类似的地方,从而给一些人当作写同音字有理的借口。因此,弄清写同音字与古音通假的联系与区别,这对深刻认识写同音字的消极影响,提高语文素质和加强规范意识,乃至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中词语输入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就此出发,主要讨论了写同音字与古音通假的条件、性质、规律和原因等几个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正> 《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 (一)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  相似文献   

5.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7.
中学古代汉语课,包括文字、词汇、语音、语法几个部分。课程的要点和目的,一般认为在于讲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并掌握其规律,读懂古书。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8.
语言里的词,本是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词的时候,也就常常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形成一种字形字音属于甲字,而意义实属于乙字的通假现象。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若不明瞭古音通假的原则,就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人的原意。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古书的词义,现将古音通假的原则概括为四条,并逐条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传释词》是一部对古汉语虚调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书。作者王引之是清代训诂学家,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作者正引之鉴于古书中的虚词,古人往往不加解释,或以实词意义去解释,因而杆格不通。于是他对《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时古书中的虚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撰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10.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1.
“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道出了产生假借的原因;“依声托事”道出了假借造字的原则,“令、长”是假借的例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生活中必定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概念,而文字里却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只好在现有的字里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取其字形、字音来表达新的意思,这种造  相似文献   

12.
李莉 《中文自修》2007,(3):31-31
据传《阳春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其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相似文献   

13.
中语第二册《弈喻》中有个句子是:“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课本注此句中的“益苦”为:“更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依笔者之见,此注有失允当,似有商榷之处。“益苦”,就其语境而言,诚如注释中所说有“难于想出招数”这一语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中有这样一段写榴花的文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段话中的“陆离”,课本注释为“形容色彩繁杂”。看了这个注释,心里老是觉得不踏实。这里的“陆离”是“形容色彩”的,这没有错,问题在“繁杂”二字。据说,石榴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而以红色最为常见。我以为,仅有两种颜色而称“繁杂”,未免过甚其辞。何况上引的一段文字中不是明明写着石榴花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吗? 于是,求教辞书。朱起凤的《辞通》上说“陆离”是“光彩分布貌”,举了《汉书·扬雄传》的  相似文献   

15.
张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在语法部分划分短语的结构类型时立“连述短语”一类(274页),其中包括通常所说的连动词组和兼语词组.笔者认为,“连述短语”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提出来是不够审慎的,连动词组和兼语词组的合并,理由也不甚充足。考虑到该书正在作八八级汉语文等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短语又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因而有心要对这个问题深入地进行讨论,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一些辞书在给成语“倾城倾国”释义时,认为其本义原指“君主迷恋女色而亡国”。对此,本文不以为然,并在稽考古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该成语的本义当指“使一城一国之人倾心而爱悦之”  相似文献   

17.
姚炳辉 《学语文》2006,(2):48-48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四册《读本》)中,周瑜在惊悉蔡瑁、张允操练“深得水军之妙”时,暗下决断,“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解释似有定论,众多版本都解释为:“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在这里是语气词,无实意,‘兮’语气词,多用于韵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人教版教材的课后注释也持这种说法。笔查看相关资料,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以为将“归去来”解释为“归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假字常常是困扰师生的大问题,一些参考资料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