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移民大量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长,促进了东北大量荒地的开垦及耕地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也促进了东北铁路的发达,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加速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到了近代能发展成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黑土文化,成为特有的黑土文化圈,清末民初伊始的大规模人口移民、流民运动即史学界谓之"闯关东"的人口大迁移对近代时期东北黑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国以来的黄河三角洲移民 ,可以说是其移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究其原因 ,主要与黄河有关 ,与当时的社会情势有关。就其性质而言 ,新中国成立前的移民 ,主要为生存型移民 ,而其后的移民 ,则多为发展型移民 ,这一时期的移民与历史上各朝代的移民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来的黄河三角洲移民,可以说是其移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究其原因,主要与黄河有关,与当时的社会情势有关。就其性质而言,新中国成立前的移民,主要为生存型移民,而其后的移民,则多为发展型移民,这一时期的移民与历史上各朝代的移民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是东北松花江流域著名的大都市,它的兴起直接与移民有关,是民国初期移民推动松花江流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因为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的一次移民高潮,所以关于国内移民对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颇多,但同时哈尔滨在民国时期还是一个著名的国际移民城市。因而,本文着重考察这一时期的国际移民对哈尔滨的城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能凸显国际移民对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朝鲜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后,主要从事水田的耕作和经营。朝鲜移民在迁入我国东北时,大多属于十分贫穷的农民。他们为了获得一份耕种水田的工作,就必须从当地中国地主手里承租土地,与中国地主之间形成了一种租佃关系,因此朝鲜移民的水田经营大多属于租佃经营。在这种经营方式下,承租土地的朝鲜移民遭受沉重的经济剥削,生活长期摆脱不了贫困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韩学研究经过清代的巅峰阶段后,进入到一个风云动荡、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民国。民国时期的韩愈研究一方面继承前代优秀成果,一方面不断追求创新,在韩集整理与校注、生平思想研究、诗文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诸如在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重心、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阶段性方面都发生较多新变,形成了韩学研究史上又一个小高潮。考察此期的韩愈研究状况,对韩学史研究、民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以及中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其地理分布特点是沿滇黔、湘黔古驿道一线分布。历史上东西向的滇黔、湘黔驿道是贵州的移民文化走廊,各种族系或移民从四面八方进入贵州,并在此会合与分化。在复杂地形条件制约下,贵州形成了汉族移民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故有"文化千岛"之称。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无论是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创立,还是社会的发展,移民都起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本文试就外来移民在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作用作一探讨.(一)在世界民族形成的过程中,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最具特色的.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外来移民在北美大陆共同生活,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成为美利坚民族.自哥仑布发现美洲以后,欧洲各国对新大陆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1607年英国第一批移民到达北美,开始了有组织的移民活动,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陆已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在这期间,荷兰人、瑞典人、德意志人、爱尔兰人等也不断涌入,从非洲被劫掠的黑人则是戴着锁链被强制移民北美的.164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移民有25000人,1690年达到25万人,以后每25年人口即增加一倍,到独立战争前人口已增至300万人.  相似文献   

10.
俄远东的人口问题由来已久。1582年俄国人开始移入西伯利亚地区;19世纪60年代俄政府开始向远东大量迁徙人口;苏联时期的远东人口逐年增加;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持续减少,至今已形成人口危机。这种危机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减员和移民运动引起,并有历史、自然条件、社会政治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远东人口危机的后果相当严重,俄政府和学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措施。其中对外国移民特别是对中国移民的问题,俄方尚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在九一八东北事变的刺激下,掀起又一轮研究西北边疆问题的高潮,西北的边疆危机和民族矛盾因之受到普遍的关注.期间专家学者不仅揭示了列强图谋中国西北的阴谋,而且大声疾呼开发西北的国防战略意义.通过对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民族平等、中华一体观念得以加深,使日本人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东北事变后兴起的西北边疆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1911—1931年),中国东北成为空前活跃的移民区域。在关内移民大规模涌入的同时,朝鲜半岛的居民迫于生计,开始移入中国东北,形成庞大的跨国移民潮,无论移民的空间范围,还是人数规模,均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同一时期关内移民相比较而言,朝鲜移民活动有着自身的特征:即在移民范围、定居比例、男女比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是历史上"身体改造"最为激烈的时期。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军国民运动①与国民觉醒为视角,考察了军国民运动给国民身体改造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军国民运动以国魂为召唤,以身体的军事化开发、改造作为诉求和主张,毫不遮掩地呼吁中国应该将身体视为国富民强的根本基础,引导着对国民身体加以国家化和社会化的意图,这标志着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作为思想核心的中国近代身体观开始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期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写下《西域河中十咏》,透露出蒙古人征服中亚地区的情况.其中“市井半丘坟”一句,长期以来被治蒙元史的学者误解为成吉思汗嗜杀的证据.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所谓的“市井半丘坟”,只是中亚伊斯兰文化圈的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像中原地区将活人同死人截然分开,把死人埋葬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而是习惯上将逝去的先人安葬在人群聚集之地,这同残忍的杀戮根本不搭边.至于成吉思汗西征造成中亚一些地区人口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的伤亡,也有当地居民避兵远徙,还有征发签军形成的人口大流动,同时也不能否认穆斯林学者的夸张描述.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原地区的征战,也不像以往学者所说的那样“人民杀戮几尽”,而是通过历史事实指出,蒙古人的南征同历代的征服战争一样,对生产力的破坏并无特殊之处.最后,文章说明耶律楚材作为一个政治家,诗文遣词用句精当准确,而且当时就为了避免出现误解,用不同的字词描述同一现象.只是今人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才造成了误读.  相似文献   

15.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减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在整个中国农村 ,特别是北方各省农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此乃当时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人口迁徙之因主要有灾荒、人祸及其各种经济压力等 ;其迁徙情势是复杂多变的 ,流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而这种人口迁徙则对社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