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觉。幸福有时来得匆忙,宛如突然而至的敲门.而人的心由于太过忙碌,被太多的世俗缠绕,有时竞感觉不到幸福的来临,常常与幸福擦肩而过。 一个人是否幸福,与地位、财富、学历、年龄、身处的环境、所在的背景并无直接的关系,幸福取决于心灵世界的丰富与纯洁。所以,一个心地善良、心灵纯洁、心思丰富且不断积极进取的人,就容易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觉。幸福有时来得匆忙,宛如突然而至的敲门.而人的心由于太过忙碌,被太多的世俗缠绕,有时竞感觉不到幸福的来临,常常与幸福擦肩而过。 一个人是否幸福,与地位、财富、学历、年龄、身处的环境、所在的背景并无直接的关系,幸福取决于心灵世界的丰富与纯洁。所以,一个心地善良、心灵纯洁、心思丰富且不断积极进取的人,就容易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3.
某杂志近期刊登一篇“精神文明‘大滑’”的文章。作者在列举“滑坡”表现时,用了大量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顺口溜作佐证。粗略统计,这篇文章用了不下10处顺口溜,有一处竟用了4个顺口溜的排比,简直成了顺口溜的大“荟革”,使人读后除了付之一笑之外,并没得到什么教益和启迪。由此联想到近年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使用顺口溜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6.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起码的基本功是要善于处理人的关系。他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有时,采访对象是很坏的人,你也要沉住气,当时可以不表明立场,写的时候可以表明爱憎。我采写《林炎发入狱》那篇稿子,耐心走访了各方面的人,听人家把话讲完,有理有据,稿子发出后,迫使当局释放了他。假如没听几句话就露出反感,那就进行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7.
近来看报,有时看到只有标题,找不到正文。我原以为是漏排了的。后经内行指点,说这叫做“标题新闻”,是个新品种。哦,难怪只有标题。大概是人们要求增加信息量的一种措施吧。和“一句话新闻”一样,也是客观的需要。读者看报,一般是先看标题。如果标题吸引人,引起对内容的兴趣,就接着看正文。为什么有时候只需几分钟就可看完一份报纸呢?因为看了标题就不想再往下看了。“标题新闻”应运而生,是不奇怪的。读者看报,想多获得一些信息,喜简短,  相似文献   

8.
抓拍的具体方法艺术无定法,抓拍的方法也没有什么死规矩,但大体的规律还是有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关于抓拍的对象: 抓拍联系着两个方面:一方是摄影者;另一方面是被摄者。抓拍是否顺利,成果如何,受着这两个方面的制约。有时感到很轻松、很顺利地就抓拍到生动照片,有时却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拍不成,即使拍了也不  相似文献   

9.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0.
何其荣贵     
到了晚上,喝点酒,想起一些人。 一些也许再也见不到的故人。想得好,有时活生生蹦出一个人,披挂满身故事。惊讶,也感动。因为故事里有我,不然也想不起来。想的时候别用力,用力他们不出来。不想也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定和订     
“定”和“订”这两个词的用法,有时界限明确,有时区别不明显,有时也可通用。正因此,报刊上使用这两个词比较混乱,甚至一篇文章中前后就不统一,自相矛盾。“定”在表示决定、确定、规定的意思时,和“订”没有联系;当“定”表示约定、制定意思时,和“订”的关系就密切了,有时还可通用。“订”表示经过研究商订而立下条约、契约、计划、章程等;还表示预先  相似文献   

12.
我很怀念自己初上网的日子。那时我对网络充满了好奇,刚进聊天室时,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十七岁,一个充满阳光和快乐的纯真年代。 我进入聊天室时,在线人数最多也不到8000人,而我们的聊天室里只有12人,多时也就20人左右。喜欢聊天的人几乎都习惯了只进自己常来的聊  相似文献   

13.
我刚开始写新闻稿时,总觉得自己的活动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人和事。有时看到报纸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消息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相似,就后悔自己当初为啥不动笔去写。这证明不是自己周围没啥可写,而是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有时我也听到不少新鲜事儿,但因为自己不善于发掘这些新鲜事儿的潜在价值,它就被埋没了。我们每天不知要接触到多少人和事,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顺心的令人高兴和振奋,不顺心的则使人生气和烦恼。但如果稍加留心,从这些人和事中也不难发现新闻。那是1979年秋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鲁瑾 《视听纵横》2005,(3):98-100
以前老说,播音主持是一种艺术,所以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人第一步总是跟着发音准确,声音美好的老师练声,包括拉嗓,顺口溜及对一些文字语调上抑扬顿挫的处理,对表达的这种训练和摸索使播音和主持与一般的说话有了区分,高于现实,也就成了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三)抓群众舆论的沸点——就是抓来自街头巷尾的声音。 这是反映普通人情绪和要求的突破口。有许多问题,老百姓在杂院、胡同口、马路边和公共汽车上议论纷纷,有时甚至是满城风雨。可是我们记者过去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虽然也目睹了,耳闻了,却不敢接触,更不敢反映,结果就出现了两个舆论阵地:群众舆论阵地和新闻媒介的舆论阵地。我们应该尽量使这两个舆论阵地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起到  相似文献   

16.
近来看报,有时看到只有标题,找不到正文。我原以为是漏排了的。后经内行指点,说这叫做“标题新闻”,是个新品种。哦,难怪只有标题。大概是人们要求增加信息量的一种措施吧。和“一句话新闻”一样,也是客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主编琐话     
《新闻记者》2013,(1):2
在这里,向读者推荐本期的几个专题。2012年末,默多克宣布《The Daily》停刊的消息,让传媒人感到震惊。因为,当初这份全球首份iPad版电子报上线,曾让传媒人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拯救报业的希望所在。而且,默多克笃信新闻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新闻是可以卖钱的,也给传媒人以极大的专业鼓舞。但是,还不到两年,《The Daily》试验就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8.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老是空铃?──旅德见闻之四王晓洁丽迪娅嘱咐过我,给她打电话一定要过了晚上10点。但好几次打过去还是空铃,她没有回家。丽迪娅很忙。怎么不忙呢?《威斯特法伦周报》全报社还不到20个人,社会版每周是一个整版,就丽迪娅和另一个记者负责,两人轮换着写。也...  相似文献   

20.
财经新闻正在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财经报道的议论也日渐增多:记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报道有违事实;专家长期占据版面,挤占公众话语权;媒体丧失公众立场、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采访不到位。从论坛和材料堆中爬出来每天,财经记者的邮箱里会被各种信息填满。他们被邀请参加的活动和论坛也很多。有时,记者赶场一样奔波在几个论坛之间,紧张记录与会专家的观点。但他们有时会惊讶地发现:某些专家和记者一样也在忙着转场,而且论调一样。这种没有效率的采访,实在让人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