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洱茶与普洱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活化石;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思茅应打好“普洱茶文化”这张牌,逐渐把思茅市建设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且茶文化氛围很浓的“中国茶城。”  相似文献   

2.
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起以及发展至空前规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云南开发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云南茶马古道的形成,则与内地饮茶的嗜好出现重要改变,清代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大量种植和销售普洱茶,以及明末清初川茶急剧衰落、藏区和青海等蒙古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出现缺口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3.
云南普洱茶研究进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云南普洱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风格独特、药效显著蜚声中外。除畅销西藏、西北、内蒙、港澳等地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美等国也有一定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云南普洱茶的销量一直很大,方兴未艾。通过对云南普洱茶的命名、渥堆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安全性进行阐述,旨在让人们对普洱茶有些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大发展,不仅成为云南的"大宗钱粮",而且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并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产地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清朝的积极支持与有效管理等有关。普洱茶的兴盛,与滇南社会获得良性发展是如影随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发酵车间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差异明显;水样中检测出的曲霉、青霉与发酵车间室内空气、茶叶样品中的曲霉、青霉相似;曲霉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青霉是发酵过程中的常见菌,往往与曲霉相伴生长;发酵前、发酵中、发酵后霉菌数量变化明显;发酵堆表面和堆心霉菌数量差别明显;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霉菌的种类较为单一和固定;酵母菌是发酵过程中的常见菌。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功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们对普洱茶的功效认识较混乱的情况,就普洱茶的历史记载功效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前人对普洱茶功效的科学研究,科学地证实普洱茶所具的功效,同时对以后研究普洱茶功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和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属(Aspergilli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属(Aspergilli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细菌类(Bacterium)、黑曲霉数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酵母菌的总数居次,细菌数目极少。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细菌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茶厂采得制作普洱茶的大叶晒青茶及渥堆过程中的样品,检测其中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潮样中细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干样中菌落总数,细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表现为优势菌,各样品的细菌数量随着翻堆次数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表样和混合样的细菌总数均比中心样的细菌总数高。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系统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此外,普洱荼品质形成决定于原料本身和渥堆发酵工艺,受到贮藏条件如温度、水分、时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普洱打造养生天堂的旅游界面意向,普洱茶养生旅游应当是普洱旅游的亮点和特色,是将普洱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城市发展能力相结合的一个最大的着力点。从养生的角度,论证了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发展的客观选择,普洱茶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的亮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近代普洱茶在西南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传播有多种方式、途径 ,现就茶庄、马帮、茶马古道对近代普洱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普洱生茶、熟茶与红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熟茶及红茶在278 nm处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谱图及化学成分.普洱生茶保留了较多的ECG,EGCG以及C等多酚类物质;红茶因其酶促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而普洱熟茶的湿热作用却只形成一定量的TR,未氧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也较低,ECG和EGCG几乎完全氧化,且氧化产物中不含茶黄素类.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在不同生长环境下其化学成分不同,因此深入研究普洱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解普洱茶,有利于古树茶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采用30℃真空干燥后温浸提取茶液,用 Waters 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测定儿茶素类。儿茶素类含量及其中 EGCG 含量最高的是栽培型野生古树茶(23.15%、10.98%),最低的是野生古树茶(7.874%、3.52%);低海拔、土壤的 PH 值偏低的地方儿茶素类含量高;与树龄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云南普洱茶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云南茶叶从寂寂无闻到"知名品牌"普洱贡茶的出现,这个蜕变的过程就是在清代完成的。从大时代背景去考察,普洱茶的兴盛是清政府加强对云南的经营和管理后的一项成果,但从微观的历史过程去看,清代进入茶山的汉族移民才是普洱茶发展的关键,正是他们的技术、经营成就了天下闻名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15.
"物的社会生命"是认识物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有力视角。该篇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为普洱茶书写社会生命史。文章认为普洱茶经历了从明朝以前的"异类茶"转变为清朝贡茶,并在清朝之后经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再商品化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的生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物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普洱茶的特级、三级、九级三个茶样进行五分钟沸水冲泡处理,测出相应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探讨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浸出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级别的降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浸出含量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能提高普洱茶的品质。贮藏的环境条件决定普洱茶的品质好坏,针对贮藏期,进行有害生物的调查,收集有害生物,并对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指导普洱茶的科学贮藏,避免有害生物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普洱与熟普洱茶中咖啡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水-甲醇-乙酸-二甲基酰胺(70:30:0.05:0.25,V/V);色谱柱温:25℃;进样量:5μL;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扫描波长:210~400 nm;检测波长:274 nm.方法变异系数小于3.96%,回收率为90.62%~103.8%.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咖啡因含量分别为19.92 mg/g和28.58 mg/g.  相似文献   

19.
以往时"普洱"地名的诠释均认为是哈尼语地名,经调查和考证,"普洱"地名应为古代种茶民族"濮人兄弟"的佤语名称;"思茅"的傣语名称为"勐拉"--即"腊人(茶人)居住的地方".基于这种考证,建议将"思茅地区"恢复称原来的"普洱地区"(或地区级"普洱市"),就可将普洱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李诗珂 《小火炬》2010,(3):19-19
说到茶水,大家一定不陌生。它不但能解渴。还能醒酒。而且它还有一种神奇的用处,也许你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