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眼找准了,凿下去便会有清泉喷涌;文眼抓准了,掘下去自然会有激情勃发。所谓文眼,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或一句话,有制约全文的作用。抓住了这样的词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感悟、想象,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融合起来。因此,文眼也是阅读教学之眼,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文眼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中最主要的课型是阅读课,一堂好课的标准即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  相似文献   

3.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学好语文的引路人,凭借它举一反三。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那就是要巧读课文,从中获得技巧。如何巧读?以下供同学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5.
阅读教学中,对课文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切入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处理课文时,要研究如何选择最佳切入口,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一、从标题切入一般说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内容的浓缩和主旨的高度概括。因此抓住标题就算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要义。《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抒写理想的佳作。学生读这篇课文往往只注意景物描写而忽视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学中可从标题切入,让学生揣摹标题的含义。启发他们:空中楼阁是否存在?作者以此为题用意何在?学生就会开窍:空中楼阁并不存在,作者这样命题表达了…  相似文献   

6.
7.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一个奥妙无穷、耐人寻味的有机整体。而传统课文分析以扫清文字障碍、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层次、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中心主题、分析写作特点为固定套路,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既难于激发学生兴趣,又不易突出重点难点,结果是教者无聊,学者生厌。而课文分析“切入法”依据系统论原理,讲究纲举目张的做法———如同抽丝剥茧,只要能找到关键的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终得到茧;巧设课文分析的切入点,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课文分析的各环节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凭借这把“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数学教师出身的校长私下说:“最怕听你们语文课。一节课拉拉扯扯,不知道要讲些什么,乱糟糟的。”有句话说得好,数学课是一条线,语文课是一大片。该校长习惯了数学课条理清晰、思维缜密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以了解语文教师教学烦琐的苦衷与根源。语文教学最费神的就是阅读教学,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杂。覆盖的知识点太多。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课堂上,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去感悟领会,如想象感悟、比较感悟、抓关键词感悟、看图感悟、结合实际感悟等,往往都会得到较好的效果。【教学片段一】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分别交流)师:语言可以简练一些,再试试。  相似文献   

10.
巧背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经常背 课文吧!那么你们在背诵课文 时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呢?我倒 觉得背课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一:要把课文当作自己写的文章。这样就清楚自己要告 诉大家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就很清楚,也 很容易记住了。  相似文献   

11.
一节课的引入就如同一场戏的序幕.序幕一拉开是否引人入胜.往往在一节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新知引入环节,教师应着重把握课的重点、要点,尽快地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与知识储备投入到新知的学习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2.
化学推断题具有条件隐蔽、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对初中生而言,由于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在应对此类题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实际上,初中化学推断题中涉及的物质种类并不多,并且都很典型,只要能够根据题中所给信息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便能顺利地将结果推断出来。  相似文献   

13.
1.从文题入手。从文题切入,能够快捷简要地引出文章的中心或学习重点,从而深入具体地展开阅读理解,循序步入学习佳境。如教读《小橘灯》一文,从小橘灯与小姑娘的关系角度发问讨论:小橘灯是不是课文描写的主要对象?小橘灯有何象征意义?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有哪些具体表现?从而进入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理解。教读《想和做》,可先让学生不看书,思考“想”和“做”之间有何内在辩证关系,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要陈述几点理由,然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细读课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具体阐述的,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学生把语文课学得生动活泼又篇篇有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找准切入课文的角度。它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此。下面谈谈寻找切入课文的角度的几种方法。首先,可以从作者的创作契机入手,找到理解文章情感的正确思路,这种切入课文的角度对那些清新怡人的散文收效甚大。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逐段的分析它的段意,进行欣赏性的讲析,那最多只能带领学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像一篇优秀的作文一样,自然流畅,中心突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字词难点、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分析写作特点。这样一堂课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原本生动有趣的文章也变得生硬、死板缺乏创造力.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难于突出重点难点.结果是教者烦闷无聊,学者心乱生厌。而课文分析“切入法”.讲究纲举目张的做法如同剥丝抽茧.  相似文献   

16.
[题目]甲、乙两车间共有职工60人,如果从甲车间调出人数的1/4、从乙车间调出4人到别的车间,这时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甲车间原来有职工多少人?  相似文献   

17.
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美的故事 ,可是 ,结尾太悲了 ,老师把它改了一下 :人们立即动手 ,翻来覆去 ,好不容易在陶罐旁边掘出一个生满铁锈、破烂烂的铁罐子……。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情境和自己的想法 ,继续编一个童话故事。1 根据课文中的情境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合理想象 ,推想出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2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表演朗读 ,再现形象。先请4位同学上讲台 ,分别扮演铁罐、陶罐、“其他的人” ,教…  相似文献   

18.
19.
"别出心裁"读课文并不是脱离文本重点玩花样,而是紧扣文本重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由此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