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审美活动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这是一种现象。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感受和欣赏,不仅要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心理条件、文化教养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这种特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渗透在个人的审美感受中,往往制约着个人的审  相似文献   

3.
<正> 审美感受(又称美感)的个性差异,集中表现于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对象有不同的审美判断;或者对同一客体对象,同一个审美主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审美判断亦不相同。造成这种美感的个性差异,就总的情况而论,是由于社会生活整体形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审美主体主观心理感受的直觉性、个别性、独特性造成的。审美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历来为中外美学界所争辩,不少美学家据此将美的本质界定为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美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观念形态,为主观的美的本体论开道通渠。弄清美感个性差异的实质,给以科学的说明,对促进和发展马克  相似文献   

4.
一、巧用多媒体,理解词句,品味语言美美学研究表明,整个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只有巧用电教手段,使教材...  相似文献   

5.
电化教学与小学语文美育□福建莆田市实验小学高云琴一、借助声像感知,引导整体美美学研究表明,整个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那么,在审美阅读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  相似文献   

6.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不同的审美范畴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高中语文课程蕴含着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丑、荒诞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没有得到体现。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胡林艳 《考试周刊》2011,(71):52-53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法上应始终紧扣一个"读"字,注意一个"引"字。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让学生对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相似文献   

8.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课文,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赵荷华 《课外阅读》2011,(11):118-119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久居之处无美景”、“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但学校教育教学却恰恰相反,距离只能产生疏远和无知。  相似文献   

10.
美学范畴既用来概括审美对象的不同美学特征,也用来表现人们的不同审美感受。美学史上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其本质特征的探析,而对其作为审美感受、情绪体验时的心理特征的认识不够充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崇高的话,纯粹精神的崇高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化中个人的审美情绪也必然受到其反映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情绪的影响。翻译最终还是为译文的读者服务的,只有考虑到并尊重这些文化上审美趣味的差异,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诗歌翻译的审美效果。诗歌翻译的理想模式就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诗歌译文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诗歌时相似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1.学科审美要素挖掘不透   审美要素是指在各学科中,那些能够带给学生以直观的、愉悦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产生美的联想,进而产生创造美的欲望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有些可以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有些则蕴含在知识体系中.学校教育的各学科中都蕴涵着美,只不过因为学科性质不同而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首先从感知客观对象的外在形式开始的。审美主体只有借助“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首先感知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形式,才可能产生审美感受。在文学欣赏中,最早地映象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也是作品中的语言、场景、情节、人物等感性形式因素,这些形式因素如果是美的,并与审美主体的人生经验所提供的知觉表象相对应,它就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极大兴趣,给他们以快感。如果这些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欣赏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美的真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欣赏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美的真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教学的“四读四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大纲的要求下 ,教法上要始终紧扣一个“读”字 ,注重一个“引”字。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了“四读四引”的诗歌鉴赏教学法。一、注重通读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 ,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整体感知包括简单的审美感觉和比较复杂的审美知觉两个环节。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观照审美对象 ,获得审美感受 ,首先就得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当学生受到审美对象 (诗歌 )已经固定…  相似文献   

17.
我们之所以说审美感受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审美具有认知功能,是因为从客体方面来看,审美对象是客观的和社会的,从主体方面来看,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形成的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审美活动中认识和反映功能的客观基础。正是这一客观基础,构成了审美成为价值判断的理由和根据。为什么说审美感受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呢?我们知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相似文献   

18.
人类审美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感受与体验是关键,这是因为审美活动是由外部感发开始并获得审美感受,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情感上的接受过程。也是知觉完型的过程。情感一方面由外部刺激产生,另一方面,它一旦产生,又作为一种心理力量推动着主体的知觉建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审美体验是审美感受的主体化、内在化、理性化的表现,具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情感的释放、生命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审美情感,即狭义的美感(或称审美感受),是美学学科中审美意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所谓审美情感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语文学科中的语言艺术是一种以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来传情达意的。那么学生接受这种“传”或“达”的过程,便是美学中审美感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优美和壮美是意思相对的两个美学范畴,是对客观对象的审美特性和主观感受的概括。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如:风和日丽与狂风暴雨,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前者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后者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力量感觉,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冶的审美感受。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