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转折、大变革的时期,根据社会变革和革命的需要,各种西方学说被纷纷引入进来。其中,进化论一传入立刻被用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问题。在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进化论历史观,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传入中国后,适合于说明中国的国情,也易于接受。由于进化论满足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中国近代思想家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探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进化论在近代中国起到了划时代的伟大作用,在中国传统变易史观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进化论原本只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理论,后来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演变成为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原本产生在西方,却在传播到中国后,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变迁产生强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进化论思想之所以能被社会接受,离不开他对修辞学方法的使用。他巧妙运用类比和隐喻,构建了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框架;他积极寻求科学共同体的支持,找到了"说服世界的力量";他主动融入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赢得了同行和大众的认可。达尔文就是使用修辞学方法确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古典进化论是西方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它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规律移植到社会文化研究中去。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也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理论的同一性,人的本质的相似性。在进化论学派中,泰勒是此理论发展的巨匠,因其功绩显著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文本主要论析了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成庆 《政治思想史》2021,(1):97-116,199,200
虽然严复、康有为以及章太炎都接受了社会进化论,但是随着时局的改变,社会进化论所带来的现实政治后果让他们产生怀疑,对于社会进化论的内涵也开始作出各自独特的阐释。严复强调的是一种以“自由”和“竞争”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文明进化论;而康有为则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有所怀疑,从而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仁”的文明进化论;章太炎则从佛学思想中汲取成分,重新构建了种族革命的主体性概念,并且将佛教的轮回思想与菩萨道思想引入到社会进化论中,发展为具有虚无主义色彩的乌托邦蓝图——“五无世界”,从而完成了对历史进化论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6.
进化论对陈独秀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陈独秀提倡创造进化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是社会进化之动力,人类有循序进化和跳跃进化两种形式,革命是推动社会进化最有力的方法。进化论为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演变和重构,它的作用和功能被逐步提升,它的适用领域也在逐步变化,最后在文学领域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严复、梁启超和胡适是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严复立足中国自身借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力图用生物学的生存规律来警醒国民,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梁启超作为少数接受了进化论观点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试图把进化论与其政治变革结合起来,把进化论上升到一种世界观,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他对进化论的重构和提升,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严、梁的进化观基础上,又接受杜威的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新文学革命中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使进化论演变为革命的文学观。在文学领域,进化观真正得到了实践上的运用,文学革命的巨大实绩证明了文学进化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要不要学习达尔文“进化论”?在进化论已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今天,这个看似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却在美国教育领域内及社会各界中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就连布什总统也在2005年8月1日暗指学校应该教授与进化论针锋相对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圣经观点①。当前,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宗教势  相似文献   

10.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但他不是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因为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世界观的矛盾和思想的撞击充分体现在他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  相似文献   

11.
被沉沦吞没的理想──也谈鲁迅与进化论星婴进化论和鲁迅前期思想的关系,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老话题,自翟秋白“从进化论到阶级论”①一说发表以来,已衍生出许多不同提法。②在中国的文化观念和思维定势中,这些提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把鲁迅的进化论表述为一种历史观。现在...  相似文献   

12.
严复不仅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和生存竞争的社会进化论,而且用逻辑方法解释了科学的发展并提出了科学方法论。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根据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需要,对原著的思想有取舍、有发挥,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译著中附加了大量按语,把传统的"势"、"理"、"天"与天演进化规律结合起来,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他进化史观的重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便于国人接受,另一方面也是严复用进化论论证自强保种、民族竞争、人类进步的需要。严复的天演进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清输入中国的西方社会进化论主要有两家:即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赫胥黎的"互助进化论".仔细阅读清末报刊上的各种论著,可以发现,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斯宾塞的学说.无论是改良派的严复、梁启超还是革命派的章太炎,无论是主张温和改革的官员代表还是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斯宾塞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进化论帮助人们打开了久闭的眼界,在文学思想上,对中国士大夫阶层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有力冲击,促进了他们自身观念的转变,导致了他们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新价值观的萌生。梁启超最较早接受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运用到中国文学发展中去,形成了近代文学变革设计的新思路。转变文学观念、建设立体工程、探寻新的模式,这便构成了梁启超文学变革设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启蒙思想和进化论思想作为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先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浪潮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但两种思想不是完全继起的关系,明治知识分子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在启蒙时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从容受的角度来说,二者存在着时间上的重叠,福泽谕吉对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引述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即使在明治启蒙时代结束后,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原"明六社"成员津田真道、西村茂树依然对进化论思想保持着充分关切,并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对进化论思想发表了迥然相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7.
古典进化论是西方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它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规律移植到社会文化研究中去。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也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理论的同一性,人的本质的相似性。在进化论学派中,泰勒是此理论发展的巨匠,因其功绩显著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文章主要论析了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中的竞争刘丽华,包亚奎,袁长有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中.自十八世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竟争就被看作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它能给个人和群体带来一定压力和紧迫感,刺激人们成功的欲望,努力工作,以期能在多个方面超...  相似文献   

19.
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严复把进化论,他译作天演论,作为唤醒民众危机意识的真理介绍给国人。天演论是近代进化论的思潮浪头,是进化论的理论基石。严复的天演论是中国化了的进化论,不仅启迪了当时的民众,开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下民众的视野,而且对当代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也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在美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些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基督徒,科学研究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传教的优势。从他们赠阅的文章和书籍可以看出,基督教最在意的科学问题就是进化论。进化论并非达尔文最早提出,但因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而被科学界广为接受,所以也叫达尔文主义。在这本书中,达尔文记录了他在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群岛上观察到的生物现象,提出了生物渐进的学术观点,也就是自然进化论。他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