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建华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3):10-12,16
"也"和"矣"是古文中较难掌握的两个语气助词,它们虽然都常用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中,但其基本的语法作用却不尽相同:"也"主要表肯定语气,不着眼于时间因素,处于静止状态;"矣"主要表报道语气,具有时间过程,是动性的. 相似文献
3.
4.
"V也VP"产生于五代,在五代、宋代时与"V亦VP"并用,在元代基本完成对"V亦VP"的替换.随着"连"字句和"V也VP"的发展成熟,从明代开始出现"连V也VP".从五代到北宋, "V也VP"的肯定形式比否定形式多一些;从南宋一直到现代,否定形式基本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6.
7.
8.
沈丹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4):595-599
句尾语气词"也”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静态的肯定和判断.近代汉语中"也”的使用范围扩大,增加了表事态变动的新功能.<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不仅保留着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而且具备了与语气词"了”相同的表示事态变化的功能.这时的语气词"也”已经基本上兼并了古汉语语气词"矣”的用法,成为了使用最普遍,用法最灵活的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张宝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4):20-24
"以意逆志"既强调了读者的"意",又强调了作者的"志",同时用"逆"字概括了一个复杂过程.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我们要"知人论世".孟子的主张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两可式并列复句"A也行,B也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聪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3-26
分析了“A也行,B也行”句式与一般并列复句及“要么A,要么B”句式的不同,认为“A也行.B也行”是特殊的并列复句,应该单独进行研究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朱志仁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0,(2)
“邪”“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因词定义,各有所主,而不是“同义”。作为语气词的活用,必须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即使表示“同义”,也是有细微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等概念的辨析 ,认为“超常教育”过于偏重智力而忽视其它方面的能力 ;“英才教育”是为“少数人集团”服务的教育 ,而他们中间不一定个个都是“英才” ;“天才教育”则过于强调先天遗传的因素 ;而“资优教育”则相对较为科学与合理。因此 ,笔者建议 :统一使用“资优教育”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刘志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59-63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15.
词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原有词的基础之上,即词语的产生是有一定理据的.我们从词源的角度探究其隐含的构词理据会很容易将"谈""讲""论"和"说"区别开来.这四个词语之间的构词理据并不相同,这也是他们能够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句子中的周遍性成分一般是和副词“都/也”。同现的,本文就周遍性主语和总括性副词“都/也”关系展开讨论,并从语义指向、周遍性主语的特点、客观视点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于思湘先生在《"永远"超常运用新探》[1:90]一文中这样说:"关于‘永远’一词的新兴用法,已有裘荣棠、周洪波两位先生先后撰文,主要就其两种用法和词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葛树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湖北郧西方言中,"也是"与"真是"句式都可用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只是这两种句式在使用人群、地域和表达情感的程度上略有不同,有时还可以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也真是"句式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