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用诗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唐代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提高,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2.
赵士华 《现代语文》2007,(2):108-108
我国古典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天才的诗人们在其表现音乐的诗篇里充分地展示了艺术才华。他们不仅运用丰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逼真地传达了所描摹的音乐效果。有唐一代,创作音乐诗的作者高手如云,佳作辈出,本文拟撮取沧海一瓢,略作分析,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音乐盛行的时代,唐诗对当时各种精妙的音乐作了大量出色描写。本文以借鉴唐诗创作法式为旨归,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切入,以涉及音乐的唐诗名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唐诗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分层教学目标]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重点与难点]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教法与学法]①比较阅读,专题讨论。②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教学步骤]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5.
【分层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错觉描写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错觉予以艺术地再现。那么,什么是错觉呢?错觉就是人的感觉器官集中注意时引起的感知误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除了病态错觉外,正常人的错觉不外乎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以往生活经验影响下或在对比过程中产生的错觉;一种是在特定心理状态影响下产生的错觉。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审美错觉,就是把客观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在深刻体验后所产生的意象变化。我们这里所说的错觉描写即是审美错觉之描  相似文献   

7.
一白居易的《琶琶行》通过琵琶女的形象反映了中唐社会城市繁荣之后的一种病态,即歌妓被玩弄、被遗弃的悲惨命运。作者联系到自己在官场被排挤、被贬谪的处境,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表  相似文献   

8.
9.
唐诗与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诗歌与音乐的盛世,唐诗与音乐的完善结合成为唐代化艺术一大特色。本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唐诗中的音乐艺术题材三个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诗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总是把梦描写得异彩纷呈,各显奇巧。他们对于梦的别具匠心的描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就此谈谈梦境描写的几种角度。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音,喓喓学草虫之韵。"这就是要求在描写景物时,需抓住景物特征,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力求达到随物赋形、形神毕肖的境界。一.远远近近,形成立体感。描写景物就像画一幅风景画,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先画轮廓,再突细节。远景给人以全貌,但不细切,近景给人真切,又缺乏立体感,这就要求作者将观察中的距离伸缩。  相似文献   

13.
14.
唐诗中服饰描写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是人类自身穿着与装饰的总称,包括由头至足一切穿戴(带)之物.细究起来,它不是仅为遮身,而是人类物质与文化的融合.精神与审美的体现.所以,当服饰这一民俗事物出现在唐代诗歌中,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才能真正读懂唐诗.否则,我们就难以认识唐代社会生活,难以窥视唐代诗人的心灵,难以领悟唐代独特的艺术,也就难以欣赏唐代诗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史学发达,历史著述极为丰富,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史”。这些所谓的“正史”,虽然是以君主的传记为纲领,但同时也收录了其他各色人物的事迹,塑造了一些成功的人物形象。遗憾的是,大多的人物传记往往只是传主事迹的机械罗列,“止具其生前历宫、殁后赠谥”,犹如“花名卯册”,面对所传人物的外表相貌这一传记写作的起码要求,却是只字不提、或者载笔极少。那么,史书为何不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17.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唐诗中赋咏洞庭湖壮阔景观的名作就不少,而其中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嗣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尤为后人所传诵。  相似文献   

18.
色彩描写作为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其作用在于用不同色素的对照,色调和光线的变化,或烘染自然景物,揭示典型环境,或描绘人物外貌形态,刻画人物性格,以此表达作者的特定情绪和感受,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鲁迅先生是深谙色彩学的,其小说《祝福》的色彩描写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流行,是因为一定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参与社会文化流行的一种社会现象。了解音乐社会背景,理解音乐流行的开放型现象和封闭型现象;从音乐作品内部结构分析和比较流行的音乐,通过对这几方面的了解.用科学的态度面对流行的音乐,是我们对音乐应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