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伟志 《视听》2016,(6):171-17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是一个风格鲜明,有独到见地的摄影家,多年来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思想为现代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特殊的地位,引起了国内学界与业界的共同探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布列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列松个人摄影生涯研究、布列松摄影手法与创作实践研究、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摄影经典著作研究、布列松摄影创作中的纪实性研究几个方面。整体来说,文献数量很多,但研究成果并不突出,许多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与理论框架,仍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研究。布列松的摄影创作与摄影思想代表了当时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平,研究他的作品与思想观点,有利于推动我们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科 《新闻爱好者》2011,(23):80-81
"决定性瞬间"这个摄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概念名称,来源于1952年出版的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摄影作品集《决定性瞬间》。这本作品集树立了布列松一代摄影艺术大师的地位,也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美学观念的体现,其主要是使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展览。布列松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并且拍摄了大量的记录新中国建立前后的照片。他的纪实体裁的作品,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08年,他生于法国,193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他从法国杂志《看》、《哈泼市场》接受摄影任务,后来也为美国《生活》杂志和其它报刊杂志供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法国,布列松在1939年参了军,在法  相似文献   

4.
周摄华 《新闻界》2004,(4):74-75
“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  相似文献   

5.
鲍旖婧 《视听》2016,(6):94-95
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出现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摄影史,他毕生都游走在世界各地的街头巷尾进行纪实摄影创作,记录和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并于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美学观念。人们对"决定性瞬间"的理解和解读,不应仅局限于单一时间维度的概念上,更准确的是把那凝固的决定性瞬间视为在时间、空间与事件三维立体坐标轴上的巧妙交织结点。本文将针对布列松的纪实摄影,从影像的几何视觉形态、事件时空瞬间的定格、画面中事件蕴藏故事三个角度并结合相关作品解读其中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布列松是摄影史上的一道门,是走上摄影之路者都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门。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也是一个难以消弭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7.
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普通摄影作品相比,新闻摄影作品具有语言特性,所塑造的客观事实常常以强烈的冲击造成情感共鸣。本文通过概述新闻摄影,对新闻摄影语言的纪实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期为研究新闻摄影语言特性的人们提供参考,促进新闻摄影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彭小琴 《新闻界》2012,(1):28-31
如何运用新闻摄影独有的语言特性,拍摄出令人瞩目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是新闻摄影从业者的实践探索,也是新闻摄影研究者的理论追寻。摄影作为无国界的影像语言,必须塑造典型的可视形象,从而体现形象的价值;拍摄中要能通过客观真实的画面将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深刻领悟独特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作品强烈的内在冲击力;而这样的画面,是融入了具有思想和灵魂的摄影者自己的情感,传达着他所表达的特定意义。探寻这些新闻摄影的视觉语言特性可为新闻摄影新的表现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索绪尔的语言系统思想贯穿于其语言理论始终。从语言研究理路入手阐述了语言学科系统建构的理论框架,从语言的符号系统、价值系统和关系系统三个层面讨论了语言系统的语言本质内涵,最后概括了对语言研究和理论建构的三点启示:传承与创新、假设与预见和分类与标签。  相似文献   

10.
曹雁 《新闻世界》2010,(9):99-1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上针对儿童的消费产品越来越多,儿童产品的竞争也推动了其电视广告业的发展。目前,在儿童电视广告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这一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儿童未来的成长。本文将对儿童电视广告中的广告语言"成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对儿童未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黄静 《东南传播》2010,(12):128-130
作为目前仍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电视所达到的大众化程度仍然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电视新闻原本应以其融合声音、图像以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在新闻传播中占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事实上,目前的电视新闻却普遍遭遇尴尬。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与报纸新闻基本如出一辙,电视新闻的画面与文字出现"声画错位"的现象比比皆是,电视新闻语言的丰富性—这一电视新闻生命力所在的重要源泉正被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有意或无意间忽视。本文试图从电视语言的构成入手,结合厦门广电集团部分省级奖获奖作品,浅析如何从语言着手,让电视新闻真正"活"起来,为电视新闻工作者从业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冯莉 《新闻前哨》2012,(4):67-68
电视主持人以其个性化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以其鲜明的个人身份代表节目行使着话语权。话语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和形式进行的。传播学者和心理学者把这种符号和人际交流的形式分为:语言与非语言,即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电视是门视听艺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与"行"是被观众的听觉、视觉一并接受的。有研究表明:在信息交流中35%是通过语言获得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昌回鹘汗国时期君主的语言观为研究对象,根据高昌回鹘汗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该时期君主的语言观特点,并论述了上述语言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对历史的传承、游牧生活与定居生活的交融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日报》2010年7月29日一组"图片新闻"《偶遇抢劫本报记者举机拍照退匪》,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三等奖。该组图片通过连续画面,以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迅速及时地独家报道了一起勇退劫匪、解救受害人的突发事件,体现了党报在重要事件上的舆论引导力,引起了广大读者、兄弟报纸和网站的热烈反响。  相似文献   

15.
张琦 《东南传播》2010,(5):146-147
广播电视语言在达成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服务、互动娱乐、教育大众的过程中,理应以高品位的有声语言承担起大众传播的话语责任。而当前,随着"伴随性收听"和"短信参与"等传播理念与新鲜手段的介入,加上由于频率扩充而大量涌入的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参差不齐,引发了某些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品位滑坡。本文借鉴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具体节目,从语言内容、语言质量、语言功力、媒介环境等角度分析了影响主持人语言品位的各种因素,力图为语言品位的提升画图指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文化深厚,如何用不同的摄影手法和丰富的视觉语言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摄影者的拍摄步骤方法是产出高质量照片的关键因素之一。精品照片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文脉传承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让更多人关注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蕴含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7.
詹玉姝 《新闻世界》2010,(10):86-87
近年来,电视上出现了各种类型儿童产品广告,尽管多数婴幼儿产品的直接广告受众是家长,但是在儿童电视广告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却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儿童未来的成长。本文将对儿童电视广告中的广告语言"成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电视广告语言"成人化"对儿童未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己非常崇拜布列松大师,希望能像大师那样用相机记录下每个感人的画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法国食品节上抓拍的,出片后发现很不理想,自己也试着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1、拍摄角度稍右移,可能会更多的展现你亲的脸部,但就失去了与孩子的正面交流感,不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20.
那些往昔的镜头在世间只存在一次,永不再现——我们用心注视吧。——题记这是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于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抓拍的两个镜头。1948年至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行走了一年,前6个月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后6个月是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