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总长2700公里。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浙东运河直抵东海,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其中隋唐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开发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运河,它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历经2 700公里,跨越了我国6个省。隋唐大运河流传至今,已不只是我国著名的运河,南北沟通要道,更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隋唐大运河在2014年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着丰富历史价值的古迹,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保护工作并不完善。该文通过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等,研究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发展历程、历史价值和保护的意义等,分析隋唐大运河这类文化遗产在保护时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6月22日,喜讯从卡塔尔多哈传来,中国大运河和中国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成功。由此,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7项,居世界第二。杭州也成为拥有西湖、大运河的“双遗产”城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涉及沿线8个省市的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城市,杭州人民对这条千里长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并倾注全力助推运河申遗。本刊这期刊出的《当代马可·波罗重走运河路》《〈遇见大运河〉:用舞蹈语言助力大运河申遗》两文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和形式为助推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保护遗产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本刊将继续关注申遗成功后的新亮点,刊发相关的文稿和图照,让古老的大运河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两种分类方法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种是按文化遗产和运河的关系亲疏,将遗产分为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和连带遗产。第二种分法是按照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工程性进行分类,笔者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正,将大运河文化遗产分为大运河工程遗产、大运河工程相关性遗产及大运河衍生性遗产。根据工程性来确定大运河文化遗产类型对申遗的实际操作有利,也有利于向世遗委员会整体连贯阐释大运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隋唐歌舞大曲是隋唐时期在汉代相和大曲及魏晋时期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大曲"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发展了"大曲"这一歌舞体裁复杂、庞大的结构形式,更融入了大量隋唐时期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将隋唐歌舞大曲中折射出的种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揭示隋唐歌舞大曲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栗子 《文化交流》2014,(7):21-24
5月21日,大型原创舞剧《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炫酷的舞台艺术与华丽的演出服装交相辉映,它以舞蹈的语言娓娓道来,倾诉中国大运河“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的千年历史,助力中国大运河申遗,从而折射出关注传统、传承历史、保护生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运河均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工技术典范,中国大运河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水利技术巅峰杰作来申遗,开创了首例。大运河"申遗"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全部,它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想象力。这说明文化是发展的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承前启后。而梳妆奁,如同固体的文化,每一个细节都深刻展现了它对秦汉文明,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艺术的吸收继承和发展,并对随后的隋唐时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梳妆奁不但继承了秦汉以来古朴简洁大方的风格,同时为隋唐时代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从侧面展现了魏晋梳妆奁在历史上的混杂风格和联系古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反思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确认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判定是其中的关键,构建价值体系的平台必须依据古人之世界观,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文明模式的形态结构中寻找答案,进而对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大运河跨越了2500余年历史。它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是人类追求文明、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象征。大运河虽没有长江的豪迈,也没有黄河的伟岸,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被称为中国人的"父亲河"。  相似文献   

11.
徐继宏 《文化交流》2017,(12):29-32
正《遇见大运河》的世界巡演是用世界文化遗产这样共通的语言,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形象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地球上有两条人造的长线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中国人的骄傲。一条是万里长城,一条是京杭大运河,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跨越6省2市,止于杭州。而大运河对于崔巍,则是生命的载体和职业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河流,自西而东奔流。大自然以不可违拗的塑造展示了它的强硬,但在历史的行进中,需要粮食与文明,需要南北贯通。于是,中国有了一条大运河,从古代一直流淌到现代。在美国人大卫·皮卡斯(David Pickus)眼里,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当中国的五大水系自山脉中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之势时,也意味着它们将奔向各自的远方。但是,一条大运河将五大水系联结了起来。历代中国人,以团结之力,实现了河流的"互通",一条条看似不怎么相干的河,由此成为一个系统,一个联系体。而运河两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具有全球性文化价值,通过国际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大运河文化,促进世界各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也可以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益借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助力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后,其联结世界其他运河城市及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性活动。该文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为例,通过对该组织的梳理和剖析,探讨国际性社会组织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路径、作用与意义,对提高大运河文化带的国际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寓 《文化交流》2014,(10):38-41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大都从物质形态来看待,其实,审视它还可以从非物质性质的多方面出发。粢毛肉圆最具农耕风味从杭州坐船北行至余杭古镇塘栖,可以感受京杭大运河人家的水岸生活。百姓逐水而居,市镇因水而兴。而今,因为申遗成功,由大运河串起的沿岸美食也备受关注。从秀丽的风景到平淡的生活,最后落于暖心的美食——如果说一个地方想要与众不同地彰显自己,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夏天,中国大运河申遗即将经受联合国专家组的"预考",明年就将进入大运河申遗的"角逐"之年。因此,社会各界对大运河的关注度骤然升温。运河申遗的价值有哪些、难点有哪些?运河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保护状况、运河城市的发展等问题研究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见证申遗过程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流淌,波浪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的见证,是保护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大运河凝聚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利、建筑、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价值与信息,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运河纵贯数千里,跨越上千年,至今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人类遗产。随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推进,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透过大运河的历史探讨世界遗产相关框架下大运河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达威  梓里 《文化交流》2014,(6):16-19
相较于已经列入名录的中国的45项世界遗产来说,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姗姗来迟。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极为特殊的地位,将之与中国古代其他水利工程和国外运河做一番比较,或许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