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胞波情谊。如今,中缅两国业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中缅两国进一步深化了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区域的和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同属一个亚洲圈,在历史关系上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交往交融史,饮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饮食习惯上存在着较多相似之处,但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中国藏民族和日本民众在主食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该文将在饮食文化视阈下,以中国藏民族糌粑和日本寿司为切入点,对制作方法、食用方式、营养价值、社会民俗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加深两国人民对双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推动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与吸收,进一步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中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物对中、俄两国人民具有深刻影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中、俄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对比分析的研究较为欠缺。文章以“婚嫁歌”为例,将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婚俗”与俄罗斯中部乌拉尔北部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婚嫁歌”进行对比。基于二者存在的异同点,探究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正视“非遗”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传播中、俄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将韩中多义词“■/花”词典义项中由基本义派生的隐喻义结合语料进行对比,发现韩中两国人民在对“花”的认知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因语言环境、社会历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通过了解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情况,以期为两国语言学习者在词汇的把握及使用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王绵绵 《文化学刊》2015,(4):236-239
在中国与美国,人们对法制的认知与表达千姿百态,但依法治国无疑已成为两国人民普遍接纳的治国理念;如何通过电视节目传播法治观念与法律知识,是两国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命题。中美法制类电视节目无论在节目类型、叙事内容还是同期声剪辑上,都存在巨大差异,折射出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对立。本文在文化视野下,探讨两国法制节目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为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未来发展寻求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6.
正中俄两国媒体是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推进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俄媒体合作作为中俄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助推器,为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中俄两国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中俄两国的媒体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一部分具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意识到十月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掀起了学习、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都拥有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深深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中俄两国近些年来在各个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本文以两国的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俄罗斯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对中俄两国在性格、礼仪、艺术表现形式三方面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中俄两国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使两国的合作关系更加长久稳固,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8.
经中法两国政府商定,中国将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法国将于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中法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文化主权。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法两国主张进行不同文化问的交流与合作。中法互办文化年,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要想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就必须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中美两国人民进一步的交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误解而引起的不必要冲突。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俄主流媒体秉承"世代友好"的《条约》精神,相互报道水平不断提高,两国社会舆论氛围日益健康。面向未来,中俄媒体应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时代的记录者、合作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将"世代友好"的理念厚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11.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1月9日,第24届世界图书博览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隆重开幕,中国作为主宾国登场。本次主宾国活动以"文明复兴交流互鉴"为主题。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次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新德里图书博览会,是中印两国间的一次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巩固两国传统友谊的重要契机。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说,图书交流是文化合作的重要媒介,中印两国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而且两国人民间互相了解  相似文献   

13.
梁欣  刘洵 《文化学刊》2023,(1):30-33
当今世界上动漫行业的两大巨头:美国和日本,由于两国在文化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国的动画作品在选材倾向、叙事风格、视听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同是动物性题材的作品中,两国从动物种类的选择到叙事方式上都有着显著差异。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小马王》和日本由漫画改编的连载动画《同居人是猫》为例,分析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类影片中不同的视听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4.
婚育制度是一国社会文化的深刻体现和反映。中国和俄罗斯的婚育制度是中俄两国不同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各自国情的必然选择,并将随着两国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两国的婚育制度在法定婚龄、生育政策等方面大不相同,本文就主要探究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谚语中选用的词汇、意象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含义相同的谚语之异同,从而探讨两国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差异。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内涵和饮茶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茶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方面亦存在相同之处。本文主要从饮茶历史、茶文化的内涵、饮茶习俗三个方面来研究中俄茶文化的异同,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共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29日,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的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举办了一场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的“中日网络对话”。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探讨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异同的“中日国民相处之道”。旨在借助互联网为两国国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进一步增进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18.
批答是中韩两国古代所共有的文书之一,同在儒教封建政治制度和密切的文化交流背景下,两国批答的使用有着众多相近之处,因历史发展和行政制度的差异,批答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从批答概念、类型与功用、撰写、办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透视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0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0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开幕前夕,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22日在北京发布。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同步舆论调查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已成为反映中日两国民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论坛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参数和讨论话题。当前中日关系虽然开始逐步走出前几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但由于两国之间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害冲突,形势依然敏感复杂。对于双方政府和国民来说,两国在地理上互为邻国的物理属性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在影响力上共为亚洲大国的结构格局也将持续。中日关系已有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双方高度珍视,精心维护。未来两国谋求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发展,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20.
胡海迪 《文化学刊》2009,(3):120-123
从1654年至鸦片战争之前,俄国向清政府派遣了8个正式的外交使团,其中5个在康熙时期。中国方面,康熙皇帝也出于客观形势需要,史无前例地派出了两个与俄国接触的中国使团。这一时期,中俄之间交往频繁,成果显著,意义重大。而在两国正式接触的过程中,作为媒介和桥梁的外交使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两国使团在出访目的、使臣选择、外交礼仪、外交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视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以期为今天的中俄交往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