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伦理研究是译界热点,但科技翻译伦理的探讨却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科技翻译伦理的建构有助于解决科技翻译本体存在“德”“能力”和“监督”三缺失的问题。此研究试图以“善”的视角探讨从“自律”和“他律”两维度、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层面建构科技翻译伦理框架。  相似文献   

2.
程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8-121
"善"、"平等"、"责任"是元伦理学的概念体系。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思想的研究,发现翻译同样具有"善"、"平等"、"责任"的伦理属性,"善"为指导翻译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善译"要做到"善思、善待、善意";"平等"为翻译之公正伦理;"责任"为翻译质量之保障伦理,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翻译行为的内在伦理要求,又是确保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在<拟投翻译书院议>中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一直以来都得到翻译界的好评.本文试图从现代语言学的语符、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善译"的等值观,指出马氏的"善译"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以文本为切入点的译论标准相异,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树立新的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彭萍 《文教资料》2011,(17):27-29
截止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译论中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善"、"信"论,"道义"论(即译者的使命感),"救国"、"益群"论,"教化"、"功利"论。这些对伦理的关注与中国传统思想密不可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关注及其思想渊源,可以窥探中国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在文学创作与翻译过程中,存有两大"矛盾",一是译介过程中,中译外与外译中遵循的并不是同一套翻译伦理标准;二是在写诗与译诗过程中,写诗含蓄深沉,而译诗又热烈奔放。笔者以这两大"矛盾"为研究对象,以主体间性理论与多元系统论为切入点,探讨这两大"矛盾"背后的真实面貌,展示卞之琳在创作与译介中与一系列要素相互影响、制约,对主体间性的不断深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不可译"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还是文化传统的"不可译"断言,都是对人脑认知功能潜势的低估,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讹推,是对主体性的过分执著和对主体间性的无视。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出发,那些看似"不可译"的语言、文化现象天生就带有"可译"性的语言哲学基础。基于此,根据"互文性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化"理论、"解构翻译"理论对"不可译"论依次进行审视,并最终从语言的主体间性角度指出"不可译"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主义根本属性,可以彰显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论属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是翻译理论面临的两个问题,前者是翻译本体论问题,后者则涉及到翻译的客体问题。以前的翻译本体和客体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翻译的本体和客体奠定了基础,但只是抓住了翻译本体或客体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本体论思想与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化境思想探寻翻译的本体;从翻译的认知取向探讨翻译的客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它为反思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语言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伦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主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使用要注意"度",如过分使用就会歪曲翻译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其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约束或制约。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切特斯曼总结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本文运用伦理学思想对《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此四种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主要以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来对比研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两英译本——1947年金隄和白英的英译本,1981年戴乃迭的英译本。以期找出《边城》两译本所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因素,探讨中国文学外译中译者翻译伦理观的主体体现。分析结果表明,当个人伦理与职业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伦理往往基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做出不同程度的屈服让步。  相似文献   

13.
保罗·利科为翻译研究指示出两条辩证统一的诠释学路径:一是"语言自身的运作"的路径,关涉"不可译性"、"可比性"与"逐字直译"的语言问题;一是"外来者的考验"的路径,关涉"语言好客"、"自我理解"、"占有"与"普遍有效性"的伦理问题。利科的诠释学翻译理论化解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思辨僵局和"忠实/背叛"的实践困境,综合了"逐字直译"的语言策略和"语言好客"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6.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2,27(5):77-79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立足于“中国”、“传统”二词,并不局限于中国境内的传统翻译理论,它强调的不是翻译理论的国别属性,而是翻译理论的文化属性、理论基础,且具有历史发展继承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作为中国固有学术成果,其本身也属于国学的一部分。鉴别某一翻译理论是否属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不以研究时间、地点为标准,而主要依据其在学缘上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因承性,在学理上是否与国学思想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来探讨了译者的职业伦理,认为既不能摒弃传统的社会预期伦理规范"忠实",也不能将它视为唯一的伦理规范,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翻译实践进行灵活处理,在各种制约因素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相似文献   

19.
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在于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它为反思译作与原作的关系、语言的本质以及翻译的伦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主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使用要注意“度”,如过分使用就会歪曲翻译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