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文化之根中最紧贴生活生产方式且带有仪式感的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冠疫情到来之前,高校及大学生可以通过许多传统线下方式来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然而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使其传承发展更添难度。为此,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视角下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进行问卷设计及调查,从调查数据入手分析了在疫情传播下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从认识、意识和路径3个层次进行调研分析,探索出大学生视角下传承民俗文化的创新路径,倡导大学生坚持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涉及日常生活、物质生产、精神活动等多个方面,其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育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形成良好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途径,应将民俗教育纳入其中。本文着眼于民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并从儿童民俗教育、青少年民俗教育、高校民俗教育、全民民俗教育四个方面探讨民俗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李明辉 《文化学刊》2015,(2):147-149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璀璨的文化,包含坚守道德、追求信仰、爱国主义等宝贵思想内核。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于波  赫亚红 《文化学刊》2016,(4):108-11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为后人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满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绚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文化贡献成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满族"祖宗肇兴之所"的四平市,充分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对弘扬本地区地域特色文化还是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光发 《文化学刊》2016,(4):184-186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关注自我、个性强烈,价值取向多元,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等新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领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鉴于此,笔者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积极体验、培植积极品质、优化工作环境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村民俗文化"能人"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重拾民俗文化的意识强烈,开始主动把握节庆民俗文化蕴含的商机,使得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经济,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基始性地位的孝文化更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而日渐淡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造成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具有高素质大学生是其重要职责。因此把传统孝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世界丰富多彩,且还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大学生思想也在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变化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真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努力构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裕曙  许文芬 《职业圈》2007,(3X):101-102
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诸葛金斐 《职业圈》2013,(3):134-136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叶玲 《职业圈》2008,(11):120-1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文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住作用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状态,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面向社会实现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明平 《职业圈》2007,(23):130-13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机制、方法、手段,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该文旨在探讨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文章首先梳理了红色基因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新时代下的现实意义。随后,文章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制,阐述了其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优势,重点探讨了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熏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作用。最后,文章指出当前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指导性,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文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状态,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面向社会实现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安院校校园文化是警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警察大学生形成忠诚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一种特殊的功能,时刻影响着警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着培养人、激励人、锻炼人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加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警察大学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和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公安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的软动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结合当前公安工作实践对新时期警察素质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贯行警院精神,开展荣誉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21年间知网CSSCI期刊论文数据中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本领域23年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趋势,分析了民俗文化研究的特征,并提出民俗文化研究应关注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加强领域分支的内在联系,以及注重民俗研究的教育普及和对外传播,以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保存、发展、保护、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